人形机器人行业核心观点 - 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5万亿美元,存量突破10亿台,中国可能成为最大单一市场[2] - 高盛报告同样关注人形机器人核心供应链上市公司和商业化落地卡点分析[2] - 具身智能机器人是复杂的AI+机器人+自动驾驶系统,受算力、软件算法、数据、硬件等多因素影响[14] Humanoid 100供应链分析 大脑(Brain)领域 - 包含22家公司,分为基础AI模型、数据分析、模拟与视觉软件、半导体等模块[4] - 基础模型代表企业:谷歌、百度、Meta、微软、英伟达[5] - 数据科学与分析代表:甲骨文、Palantir[5] - 视觉与计算半导体代表:安霸、地平线机器人、英特尔、英伟达[5] - 中国公司仅百度(BIDU-US)和地平线机器人(8660-HK)入选[4] 身体(Body)领域 - 包含64家公司,中国公司占24家[5] - 主要细分领域: - 轴承:日本精工NSK、RBC轴承等[8] - 齿轮与减速器:哈默纳科、绿的谐波等[8] - 电机:埃斯顿、鸣志电器等[8] - 电池:宁德时代、亿纬锂能、LG新能源等[8] - 中国供应链成本优势显著,2025年单机器人BoM成本仅46k美元,远低于非中国供应链的131k美元[12] 集成商(Integrators)领域 - 包含22家公司,中国占10家[7] - 分为五大派系: - 汽车制造商:比亚迪、特斯拉、丰田等[9] - 消费电子公司:苹果、富士康、小米等[9] - 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亚马逊、腾讯等[9] - 传统机器人公司:ABB、美的/库卡等[9] - 纯粹玩家:Rainbow Robotics、优必选等[9] 商业化模式与技术壁垒 - ToB商用机器人可能率先实现销量增长,但市场将保持分散;ToC家用机器人长期可能更集中[13] - 价值链分布: - 最高价值:拥有大脑、身体、品牌和生态系统的集成类OEM(如特斯拉)[13] - 第二高价值:独立大型机器人模型开发者(如英伟达、谷歌)[13] - 供应链组件玩家根据不同市场规模和技术壁垒处于不同竞争格局[13] - 当前行业痛点:多数创企在AI层面投入不足,导致"重运动、轻大脑"的发展乱象[15] 行业参与者动态 - 2024年四季度以来,入局者从创业派为主转变为汽车主机厂和科技大厂主导[17] - 全球已有15家知名车企入局,其中国内11家[17] - 科技大厂如谷歌、Meta从投资转向躬身入局本体制造,国内华为、蚂蚁等跟进[17] - 特斯拉Optimus被视为行业标杆,英伟达从芯片和中间件层面打造开发生态[16]
深度解读「摩根士丹利」双研报:头部人形机器人、核心供应链公司梳理和投资分析(附报告)
Robot猎场备忘录·2025-05-16 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