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初心与软件定义汽车的逻辑 - Rivian创始人RJ Scaringe强调产品需超越技术层面并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 为此公司在电子系统和汽车软件领域进行垂直整合 包括自研计算平台、实时操作系统和信息娱乐系统 这一战略已获得市场认可 连续两年客户满意度最高[4][5] - 公司从2009年创立至今核心理念未变 但经历多次战略转型 早期面临资本与技术相互制约的挑战 需从零构建供应链、工程团队和品牌体系[4] - 软件定义汽车的核心在于垂直整合能力 十年前自研关键系统的决策如今被验证正确 相关技术不仅服务自有产品 还可赋能其他品牌[5] 自动驾驶与AI整合进展 - 第二代车型自动驾驶里程占比达20% 预计未来将提升至70% 该技术基于R1T/R1S积累的计算与感知能力 已实现高速路段免手操作[6][9] - AI应用超越自动驾驶范畴 贯穿服务基础设施设计 包括诊断体系、客户服务和充电网络 全部以AI原生方式构建 避免传统系统改造的负担[7] - 采用端到端学习方法替代规则驱动架构 将大模型蒸馏部署至本地推理平台 车载算力达240 TOPS 实现毫秒级实时决策[24] 中美电动车市场差异分析 - 美国电动车渗透率仅8% 中国达45% 差距源于产品选择匮乏 美国5万美元以下市场仅Tesla等1-2款有竞争力车型 而传统燃油车有数百种选择[10][11] - 中国厂商优势不仅在于成本 更关键是从零构建的软件架构 西方仅Rivian和Tesla实现整车计算平台自研 传统车厂受限于ECU碎片化架构(单车超100个模块)[12][13] - Rivian采用三区域控制器方案 将ECU数量从传统水平减少3-4倍 最新车型仅需7个自研ECU 单车节省数千美元成本[14][29] 传统车厂转型困境 - 传统车企核心能力集中于机械领域(如发动机设计) 缺乏软件和电子技术积累 组织结构和供应链体系阻碍转型 需协调多级供应商的嵌套系统[15][16] - ECU软件多由二三级供应商开发 形成难以协调的复杂体系 供应商因利益冲突抵制ECU整合(如Rivian方案导致其业务流失)[16][29] - 大众选择与Rivian合作采用其架构 凸显传统厂商自研路径的困难 合作范围覆盖集团所有品牌(保时捷/奥迪等)[29] 制造与供应链挑战 - 疫情期间同时发布R1T皮卡/R1S SUV/Amazon货车三款车型 面临极端供应链压力 单车需3万个零件 任一缺失导致生产线停摆[20][21] - 2022年供应链危机中98%零件到货但2%关键缺件导致库存积压 目前R2平台新工厂采用更成熟供应链管理 谈判杠杆增强[21] - 规模化最难环节在于协调数百家供应商的零件交付 初期每日应对紧急状况(如设备故障造成的产能损失计算)[21] AI与机器人技术展望 - 将汽车视为物理世界中的机器人应用 未来工业机器人形态将突破人形限制 按功能需求设计(如Z轴延展/轮式移动) 通过自动化应对供应链挑战[25][26] - 与NVIDIA合作覆盖"三台计算机"体系: GPU训练模型 Omniverse数字孪生 车载边缘计算 自动驾驶采用数据飞轮模式 依赖车队持续生成训练数据[22][23] - 基础模型应用将从自动驾驶扩展至更广泛场景 需建立数据清洗和训练机制 处理非结构化物理世界数据[24] 产品战略与行业愿景 - 高端车型R1系列(均价9万美元)后推出4.5万美元起的R2车型 目标扩大市场覆盖 但认为美国需15-20款差异化产品才能真正推动电动化[11][27] - 未来5-10年目标实现100%电气化 需各品牌共同提供技术领先的电动车 满足全球年销8000-9000万辆需求 而非依赖单一企业[27] - 质疑传统ECU架构10年后是否存续 但不确定其他OEM能否快速构建替代方案 技术授权商业模式潜力待观察[28][29]
深度|特斯拉最强竞对Rivian对话英伟达:中国电动汽车的领先在于从零构建软件架构,传统车企需转型为“科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