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爆火的「宇树科技」,公司及王兴兴正面临流量反噬!
Robot猎场备忘录·2025-05-18 15:24

宇树科技创始人言论争议 - 创始人王兴兴提出人形机器人可生产更小机器人并放大至楼房规模以应对极端场景(如抗洪)的设想,引发科技媒体和网友广泛吐槽 [1] - 高盛集团2月报告指出公司硬件表现稳健但功能型任务处理能力不足,被部分网友视为唱衰国内企业的阴谋论 [1] - 公司经历春晚流量高峰后首次面临大规模舆论反噬,创始人"科技天才"形象受到质疑 [1] 人形机器人市场表现 - 宇树科技H1机器人登上2025年春晚后引发海内外关注,G1型号通过跳舞和720度回旋踢等动作展示运动能力 [3] - 众擎机器人凭借SE01直膝步态行走和PM01前空翻表现获得中东投资者2亿元融资,计划2025年3月底量产 [7] - 租赁市场火爆:宇树G1单日租金达1.5万元(售价9.9万),早期租赁者一周回本且档期排至5月 [10] 资本市场反应 - 一级市场出现老股抢购潮,部分原始股东拒绝出售导致老股成为稀缺资源 [8] - 股票市场形成"宇树链"概念,相关上市公司股价暴涨 [8] - 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宇树科技员工成为行业挖角对象且薪酬不设上限 [8] 技术路线与商业化困境 - 国内企业侧重教育、科研和展示场景而非工业场景,本体公司主要扮演硬件供应商角色 [14] - "运动派"企业依赖预设编程动作展示(如空翻、回旋踢),实际泛化能力不足 [15] - 朱啸虎指出当前商业化路径不清,主要客户为高校和研究机构,缺乏持续价值创造 [15] - 杨立昆和波士顿动力创始人批评现有人形机器人缺乏智能且属于"炫耀性技术" [16][17] 行业发展趋势 - 企业面临技术突破与场景探索的双重挑战,机器人"大脑"(AI能力)成为核心瓶颈 [17] - 国内政策扶持和资本涌入导致行业出现"揠苗助长"现象 [17] - 部分企业选择从ToG/ToB展示场景切入实现现金流,再逐步向ToC场景延伸的发展路径 [15] 产品实际表现与市场反馈 - G1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表现不佳引发信任危机,被冠以"影视公司"称号 [11] - 早期"炫技"视频被证实依赖固定编程,实际购买者测评显示产品仅具备"大玩具"功能 [11] - 租赁市场开始降温,后期以租赁为目的的购买者成为首批市场"韭菜"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