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在海外,骗子太懂中国人
虎嗅APP·2025-05-18 17:57

海外华人商业欺诈现象分析 - 核心观点:海外华人商业欺诈主要针对同胞,利用受害者走捷径、迷信权威、依赖关系的心理,涉及劳务、投资、身份获取等多个领域 [2][3] 劳务雇佣违规案例 - 新加坡中餐厅雇佣黑工案例:某兰州拉面餐厅因使用非法外籍劳工被关停,60万新币装修的餐厅仅以10万新币转让 [4][5] - 新加坡外籍员工雇佣成本:本地服务员起薪2000新币(企业需缴纳17% CPF),外籍服务员起薪1200新币+600新币/月外劳税,且需按1:1.63比例雇佣本地员工 [4] - 高级技工雇佣限制:每招聘1名中国厨师需先雇佣9名本地员工 [4] 跨国商业代持风险 - 印尼餐厅代持骗局:中国老板通过印尼籍配偶代持股份,结果被卷款潜逃,因自身违法不敢报警 [6] - 印尼外资餐厅设立门槛:需承诺投资100万美元(实际注资25万美元),注册周期长且面临严格税务和签证审查 [6] - 本地公司(PT Lokal)优势:注册仅需数天,成本远低于外资公司(PT PMA) [6] 虚假身份包装骗局 - 马来西亚拿督/沙特王子头衔滥用:名誉称号被用于欺诈,如中国电建高管警示中东地区"王子"多数不靠谱 [7] - 短视频平台造假案例:女博主虚构"沙特王子丈夫"人设,销售廉价商品(50元/件)后被封号 [7] - 新加坡PR诈骗:骗子利用与议员合照骗取信任,单案涉案达6000万新币(20人×300万新币/人) [8] 权威场所背书骗术 - 联合国/日本议会拍照骗局:利用公众对权威场所的认知差,伪造人脉资源形象 [9] - 新加坡议员合照陷阱:议员定期拜访居民导致合照易得,但被包装成"特殊关系"证明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