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抄底自家产品!自购数据曝光“买基高手”
证券时报·2025-05-19 19:15
公募基金自购行为分析 核心观点 - 多家公募基金在市场低位自购旗下权益类产品,合计金额近5亿元,旨在提振投资者信心并捕捉市场底部机会 [1][2][4] - 自购行为与市场阶段性底部呈现显著相关性,历史数据显示自购潮后市场往往迎来转折 [5] - 尽管权益类自购受关注,但年内公募自购仍以货币基金为主(占比96%,规模1036亿元),反映风险规避倾向 [7][8] 权益基金自购动态 - 建信基金两阶段自购合计不低于3.53亿元(1.8亿元+1.73亿元),认为沪指已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 [4] - 新华基金4-5月连续自购新华积极价值超2000万元,该基金规模仅2800万元且面临清盘风险 [4][9] - 富国基金及高管拟出资2500万元认购新发混合基金,承诺持有至少1年 [5] 自购行为驱动因素 - 政策引导:证监会要求基金公司每年以约定比例自购权益类基金 [4] - 逆向布局:基金公司通过自购在市场底部获取潜在收益,如前海开源多策略自购1.26亿元后净值涨幅近30% [10] - 产品保壳:迷你基金通过自购避免清盘,如新华积极价值 [9] 固收类自购主导 - 货币基金净申购规模达1036亿元,占自购总量96%,主因债券收益率下行背景下货币基金仍能维持稳定收益 [8] - 市场波动加剧促使基金公司通过低风险资产平衡敞口,符合政策合规与风险规避需求 [8] 自购策略效果 - 历史案例显示自购资金在反弹行情中获利显著,如大成内需增长自购758万份后于高位减持 [10] - 自购强化基金公司与投资者利益绑定,促使投资风格更侧重长线布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