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托育机构艰难求生:一边建一边倒
经济观察报·2025-05-19 20:49

行业现状 - 中国托育行业正从"数量扩张"向"质量竞争"转型,面临盈利困境的机构开始探索第二曲线寻求增长[1] - 截至2025年3月全国托位数突破600万个,每千人拥有4.2个托位,接近2025年4.5个的目标[2] - 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天:托位规模快速扩张但超七成机构亏损,2023年托位实际使用率仅46.7%[2] - 私营托育机构受普惠托育和公办幼儿园挤压,生源不足导致运营困难[7] 私营托育困境 - 小企鹅成长馆从12家缩减至1家,累计亏损超800万元,每月成本13-18万元但学费收入仅3.8-4万元[5][6][7] - 疫情导致停业和退费要求,同时固定成本如租金和人员工资持续支出[6] - 全国出生率从2020年8.52%降至2024年6.77%,潜在生源减少[7] - 房租和人工成本占总收入75%以上,约七成机构处于亏损状态[8] 公建民营挑战 - 公建民营机构虽享受场地优惠和政策扶持,但仍面临盈利难题[10] - 补贴金额有限(每月每托位300-400元),发放滞后且条件严格[11] - 选址不当导致生源不足,如北山街道托育园因老龄化严重和建筑安全问题中断经营5个月[11] - 普惠托育机构受限于价格管制,政府补贴不足以覆盖成本压力[11] 转型与创新 - 机构采取多元化策略:小企鹅成长馆拓展早教、夏令营等业务形成教育综合体[7] - 童乐幼幼采用"1+1+X"模式,托育服务占30%,多代同堂养育占30%,其他增值服务占40%[14] - 新鸿麦芽采用社区控股混改模式,社区持股51%,9个月内收回投资成本[15] - 谢耿直聚焦中高端市场,通过特色活动和新媒体营销,并开展ToB端赋能业务[16][17] 行业趋势 - 行业进入结构性洗牌阶段,普惠化发展是不可逆趋势[17] - 单一业态难以支撑长期运营,需构建"差异化服务矩阵+多元化业态组合"[17] - 第二曲线拓展需锚定机构既有优势,在专业能力范围内进行生态延伸[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