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人形机器人研报核心观点 - 摩根士丹利发布两份人形机器人研报,分别聚焦产业链梳理和市场前景预测,预计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5万亿美元,存量突破10亿台,远期市场规模或达60万亿美元,中国将成为最大单一市场[1][2] - 研报提出Humanoid 100清单,涵盖82家已参与企业和18家潜力企业,按"大脑"、"身体"、"集成商"三大类别分类,为投资者提供标的参考[1][4] - 高盛同期发布人形机器人报告,重点分析供应链动态和商业化落地卡点,与摩根士丹利形成互补研究视角[2] Humanoid 100供应链结构分析 大脑(Brain)模块 - 包含22家企业,覆盖AI基础模型、数据分析、半导体等核心技术,海外企业主导但中国百度、地平线入选[4][5] - 基础模型:谷歌、百度、Meta、微软、英伟达[5] - 数据科学:甲骨文、Palantir[4] - 半导体:英特尔、英伟达、安霸、地平线等,细分计算/设计/制造/存储领域[4][5] - 模拟与视觉软件:达索系统、海克斯康[5] 身体(Body)模块 - 包含64家企业,中国占比达37.5%(24家),在电池、电机、减速器等硬件领域优势显著[5][6] - 电池:宁德时代(市值1554亿美元)、亿纬锂能、LG新能源[5] - 减速器:哈默纳科、绿的谐波、双环传动[8] - 电机:汇川技术、埃斯顿、鸣志电器[8] - 传感器:索尼、基恩士、速腾聚创[8] 集成商(Integrators)模块 - 22家企业分为五大派系,中国占10家,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跨界特征明显[7][9] - 汽车派:特斯拉(市值1.26万亿美元)、比亚迪、小鹏[7] - 科技派:苹果、亚马逊、腾讯、小米[7] - 专业机器人公司:优必选、UBTech[7] 核心价值链与商业化路径 - 中国供应链成本优势显著:2025年单台BOM成本4.6万美元,较非中国供应链低65%,其中执行器成本差达36万美元[12] - 商业化阶段划分:ToB场景(工业/商用)将率先放量但市场分散,ToC场景(家用)需更长时间但集中度更高[13] - 价值分布:集成商OEM(如特斯拉)>独立模型开发商(如英伟达)>组件供应商,机器人大模型决定泛化能力且需规模效应[13] 行业竞争格局与技术壁垒 - 技术路线分化:海外巨头(谷歌/英伟达)主导AI大脑,国内企业侧重运动控制,存在"重运动轻大脑"现象[15] - 入局主体演变:从创业公司主导转向车企(全球15家/中国11家)和科技大厂(谷歌/华为)为主,硬件与AI能力各具优势[17] - 核心瓶颈:数据与算力限制大模型发展,仅少数企业能持续投入,杨立昆批评现有人形机器人"聪明度不足"[16] 市场动态与产业趋势 - 特斯拉Optimus和英伟达芯片生态成为行业标杆,华为、小鹏分别沿袭两者技术路线[16] - 资本助推下行业出现泡沫化迹象,政策扶持加速产业化但可能造成"揠苗助长"[18] - 新兴供应链体系形成:除特斯拉链、华为链外,宇树科技带动新供应链集群出现[7]
「摩根士丹利」人形机器人双研报:头部人形机器人和核心供应链公司梳理、投资分析(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