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靠冲锋衣年入18亿,户外生意有多疯?
36氪·2025-05-22 17:50

行业概况 - 户外运动热潮带动防晒衣和冲锋衣市场迅速升温,电商平台搜索量飙升,资本市场关注度提升[4][8] - 中国内地高性能户外服饰行业零售销售额从2019年539亿元增长至2024年1027亿元,预计2029年达2158亿元[31][32] - 冲锋衣和防晒衣作为增量需求市场尚未饱和,头部企业有较大增长空间[32] 公司对比 - 伯希和与蕉下均通过线上DTC+ODM代工模式快速起量,营收和利润实现三位数增速,毛利率超50%[6][17] - 两家公司均从单品切入横向拓展品类:伯希和以冲锋衣为核心(经典系列收入占比82.7%),蕉下从防晒伞转向防晒服(收入占比35.8%)[12][14][16] - 伯希和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144%,经调整净利润从0.28亿元增至3.04亿元;蕉下2019-2021年营收复合增长率106%-203%[17][18] 产品策略 - 伯希和产品线覆盖四季场景:经典系列(82.7%收入占比)补充羽绒服/防晒衣等SKU,山系列(9.8%)主打时尚日常,专业性能系列占比仅5.6%[13][14][40] - 蕉下非防晒产品收入占比从2019年0.7%提升至2021年20.6%,拓展至保暖/家居/运动等非防晒系列[15][16] - 冲锋衣市场国际品牌主导高端(3000元以上),国产品牌集中于千元以下价格带,伯希和主打542-1084元区间(47.75%销售额占比)[23][24][25] 渠道与竞争 - 伯希和线上DTC渠道收入占比76.5%,线下仅14家自有门店+132家合作门店[28][29] - 冲锋衣市场竞争激烈:伯希和2024年市场份额仅3.9%(线上6.6%),行业CR10约53.5%[29][30] - 防晒衣市场75%产品价格低于200元,参与者包括运动品牌/快时尚/专业防晒品牌等[26][27] 商业模式挑战 - 代工模式缺乏壁垒:伯希和依赖250+代工厂,与竞品共用供应链导致同质化严重[35] - 营销费用高企:销售及分销开支占收入30%-33%,研发投入从3.7%降至1.81%[36][37] - 净利率承压:毛利率超50%但净利率仅13%-17%,受营销和代工成本挤压[37][38] 品牌定位困境 - 伯希和试图强化"高性能户外"定位,但专业性能系列收入占比不足6%,主力仍为中低价冲锋衣[39][40] - 行业技术壁垒集中于国际品牌(如GORE-TEX等专利面料),国产品牌需平衡大众市场与技术突破[38][39] - 当前模式仍以"爆品驱动"为主,需向品牌价值转型以支撑长期增长[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