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产业宏观环境 - 2024年国家将人工智能纳入战略重点,各地政府推进科研创新与算力基建,因地制宜出台特色政策 [4] - GDP增速放缓背景下,AI作为新质生产力在效率提升和产业升级方面展现潜力,政府支持提供强劲动能 [4] - 资本市场聚焦语言/多模态模型应用、芯片、算力服务等领域,基础层与应用层协同完善产业生态 [4][12] - 生成式AI普及提升公众接受度,但就业替代和隐私问题引发焦虑 [4] 技术发展与创新 - Transformer架构仍主导大模型发展,研发侧通过强化学习、思维链优化提升推理能力,加速跨模态融合 [4][16] - Scaling Law面临高质量数据与资源限制挑战,厂商转向后训练思维链优化和强化学习推理优化 [18] - DeepSeek开源模型通过多令牌预测(MTP)、多头潜在注意力机制(MLA)等技术降低训练/推理成本达50%以上 [31][83] - 端到端语音大模型架构(如GPT-4o)提升交互流畅度,但级联式架构仍保持可控性优势 [50] 市场规模与商业化 - 2024年中国AI产业规模2697亿元,增速26.2%低于预期,主因大模型场景落地成本高且处于探索阶段 [6][24] - 预计2025-2029年CAGR达32.1%,2029年规模破万亿,DeepSeek开源推动2025年加速增长 [25] - B端以项目制为主(政务、教科、通信、能源领域占60%),C端采用"免费+订阅制" [6][37][39] - 价格战激烈:字节大模型降价99%,阿里云通义千问降价97%,百度部分模型免费 [34] 产业动态与竞争格局 - 算力需求向推理侧转移,开源模型推动智算中心利用率提升 [6] - 分布式框架(DeepSpeed、Colossal-AI)、LLMOps平台及一体机产品降低企业应用门槛 [28] - 大厂主导C端生态(如kimi、豆包),创业公司聚焦垂类B端市场 [66] - 出海集中在图像/视频(占40%)和社交/情感陪伴(占35%)赛道,字节、阿里云、Minimax为主要厂商 [71][73] 产品创新方向 - AI Agent从对话问答向复杂任务代理演进,智谱AutoGLM支持超长任务规划 [45][76] - 具身智能成为战略高地,需解决硬件加速与跨行业协作挑战 [80] - AI硬件端侧落地加速:华为、荣耀等手机集成大模型,豆包推出AI耳机 [47] - 多模态模型分化为生成向(DiT架构)与理解向(MLLM架构),技术融合是未来关键 [63] 技术普惠与生态建设 - DeepSeek开源策略降低中小开发者使用门槛,带动沐曦、阿里云等产业链合作 [7][37][83] - MCP协议连接1100+工具服务,推动Agent生态标准化 [77] - 视觉生成产品商业化提速,Sora验证DiT架构在视频生成的优势 [56][63]
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2025-05-23 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