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的遮羞布被掀开
智能驾驶技术路线分化 - 行业进入端到端2.0阶段,技术路线无统一标准,理想、小鹏、华为分别推出VLA、世界基座模型、WEWA架构等差异化方案 [3] - 小鹏布局云端72B参数世界基座模型(车端模型的35倍),计划覆盖汽车、机器人及飞行汽车业务,自研图灵芯片支持30B参数模型部署 [5] - 理想自研LLM基座模型替代第三方模型,以解决3D世界理解不足导致的幻觉问题,但受限于自研芯片"舒马赫"进展缓慢,仍依赖英伟达Thor芯片 [7] - 华为采用多模态基座模型+MoE架构,通过多传感器输入生成轨迹和场景意图,目标实现L3级十秒预警能力 [9] 数据训练瓶颈与仿真解决方案 - 行业面临优质数据短缺困境,人工标注成本高且难例数据获取困难,华为指出Corner case数据是训练关键缺口 [11] - 厂商转向世界模型仿真生成数据,真数据与合成数据比例达1:2,可降低采集成本并丰富场景类型 [12] - 地平线认为99%司机行为不值得学习,仿真将成为核心训练手段,提出"AI教AI"的终极形态 [12][13] - 当前仿真数据质量仍不及真实数据,技术差距因模型探索门槛拉大 [13] 技术商业化与行业格局演变 - L3级技术需"重技术+强运营"体系,责任归属从用户转向车企,要求硬件冗余与持续维护能力 [16] - 城区自动驾驶难度是高速场景的10-100倍,头部厂商通过技术滚雪球效应加速领先 [16] - 供应商集中化趋势明显,量产经验、交付周期及成本成为主机厂筛选核心标准,未量产厂商基本出局 [17] - 行业进入分化期,无实质技术支撑的营销话术失效,市场将呈现强者恒强格局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