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核中的自救刹车!陈玲玲团队最新Cell论文揭开核应激小体的动态组装及其对急性炎症的调控机制
生物世界·2025-05-28 07:50
细胞核应激小体的发现与结构 - 核应激小体(nSB)是细胞在高温、砷中毒等应激压力下形成的无膜亚结构,以SatIII RNA为核心,聚集了HSF1、BRD4等30余种关键蛋白,形成三层精密架构:核心层(SatIII RNA骨架)、调控层(HSF1等转录因子)、外围层(SAFB等蛋白防护网)[7] - nSB的组装过程具有动态性,研究解析了其精细层级结构和动态组装过程[3] 基因组重组与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 应激压力下,传统认知中高度压缩的SatIII异染色质区域发生空间扩张,体积在2小时内翻倍[9] - ATAC-seq显示周边基因(如NFIL3)启动子区域开放度提升5倍[9] - NFIL3基因与SatIII区域距离缩短40%,启动子捕获BRD4等转录因子[9] NFIL3的抗炎作用机制 - NFIL3基因被拉入nSB"势力范围"后表达量暴增8倍[11] - 双保险机制:HSF1直接结合启动子,BRD4通过表观修饰维持染色质开放状态[11] - NFIL3蛋白抑制TNF-α、IL-1β等炎性因子表达,敲除NFIL3基因后炎症风暴强度激增300%[11] 临床研究与脓毒症应用 - 研究团队对150例脓毒血症患者的研究发现,高SatIII表达患者28天存活率提升65%[14] - SatIII与NFIL3表达呈正相关,与IL-6等炎性因子负相关[14] - 在肠道坏死患者的巨噬细胞中观察到清晰的nSB结构[14] - 脓毒症患者中NFIL3表达与SatIII激活呈正相关,且与患者生存率正相关[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