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现状与挑战 -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潮"尚未到来,但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产业已挤满大量提前布局的企业,行业面临退役量预判与实际需求偏差以及非正规回收渠道冲击的双重压力 [1] - 市场呈现典型的卖方特征和价格倒挂现象,整体盈利能力承压 [1] - 预期在4—5年后到来的动力电池"退役潮"有助于缓解供需错配压力,但行业发展仍需加强引导 [1] 供需错配问题 - 我国现存17.2万家电池回收相关企业中,超六成企业于3年内成立,2025年新注册电池回收相关企业达15202家 [3] - 截至2024年底,中国白名单锂离子电池的梯次利用和回收拆解产能为423.3万吨/年,但2024年中国废旧锂离子电池实际回收量只有65.4万吨,全行业名义产能利用率仅为15.5% [3] - 大部分消费者对电池续航衰减的容忍度较高,即使续航里程下降至80%甚至60%以下仍会继续使用,导致行业早期乐观预测的动力电池"退役潮"或延迟4—5年才会到来 [4] 企业经营困境 - 2025年上半年行业状况仍未有明显改善,多数企业依靠2022年的盈利维持基本运转,已几乎将此前的盈利消耗殆尽,部分企业亏损甚至过亿元 [4] - 退役电池收购价格居高不下,综合利用后的产品售价难以覆盖原材料成本,形成"面粉比面包贵"的价格倒挂现象 [6] - 无环评许可和安全生产资质的"小作坊"以更高回收报价"截胡"退役动力电池,迫使正规企业提高收购价格,进一步加剧成本倒挂 [7] 未来发展趋势 - 到2030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量将突破400万吨,但考虑到产能扩张的影响,若未来行业发展仍无相应引导,行业供需失衡或将延续 [4] - 当碳酸锂价格跌破5万元/吨关口时,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发展逻辑将发生显著改变,企业将无法通过出售产品赚取差价,向主机厂、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收取综合利用服务费将成为主要盈利点 [7] - 国家正在加紧修订《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并将其升格为部门规章,预计相关文件或于年内推出 [9] 政策与规范 -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是全国首个省级层面专门规范"退役"电池回收利用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9] - 政策创新提出建设多个区域中心,有助于通过源头管控确保"退役"电池进入正规途径,并明确各行政单位、执法机构在推动行业规范发展中的分工 [9] - 企业需要强化渠道建设、加强技术创新,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大浪淘沙中活下来,进而推动行业更高质量发展 [10]
供需错配,行业寒冬延续!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困局待解
证券时报·2025-05-28 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