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市场投资现状 - 一级市场募投管退环节呈现明显分工:募资和退出主要由合伙人/老板负责,投资环节跟随政策热点,投后管理以例行报表和股东会汇报为主[2] - 行业盈利集中度极高:仅极少数人实现盈利,大部分机构既无法获得财务回报也难获市场认可[2] - 存在非理性估值案例:某EDA项目在拒绝尽调情况下完成多轮高额融资,资金用途不透明却成为细分赛道龙头[2] - 项目信息生态混乱:投资社群中10个接洽者分别代表老股转让、FA推销、专项基金募资和竞对探听,缺乏客观分析[3] 投资逻辑与执行偏差 - AI领域出现反常估值:零收入企业获数十亿估值,投资人以"交朋友"为投资逻辑[4] - 普遍存在目标拼凑现象:机构先完成返投指标再构建逻辑链向LP解释[4] - 业绩预测系统性失准:原预测2025年1亿收入项目实际仅达成5000万,机构需额外制造亮点弥补[4] - 行业回报率低迷:2021年大中华区私募IRR中位数7.1%,美元基金仅3.2%[5] 从业者生态 - 资源属性显著:行业存在大量具备教育背景与资源整合能力的"二代"从业者[8] - 职业路径多元化:成功投资人可来自律所、咨询、创业等360种转型路径[8] - 高强度工作常态:顶尖从业者日均14小时连续会议,具备超常体力与认知能力[9] - 学历与能力错配:部分上市公司实控人仍为专科学历,管理能力滞后于上市要求[11] 产业结构性机会 - 上市公司重组需求:大量夕阳行业企业通过资产出售维持上市地位,存在并购整合空间[11] - 代际更替窗口期:部分实控人愿"体面退出",但缺乏合格接盘方提升上市公司质量[11] - 技术迭代压力:专注单一赛道的投资人面临技术范式颠覆风险[5]
职场七年,我学会的一些事(下)
叫小宋 别叫总·2025-05-28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