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薅羊毛”竟涉犯罪?沪上首例政府消费券补贴诈骗案宣判
证券时报·2025-05-29 22:04

案件概述 - 上海首例政府消费券补贴诈骗案宣判 被告人夏某某虚构消费订单骗取补贴款13万余元 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1][3] - 案件涉及2024年上海市"乐品上海"餐饮消费券 该消费券采用满1000减300等多样化补贴形式 通过支付宝微信等平台发放[4] 诈骗手法 - 夏某某作为餐饮公司法定代表人 通过购买网上兜售的消费券(单价50-80元) 虚构1000元消费流水核销券 单次套取300元补贴[4][5] - 2024年11月9日至28日期间 累计虚构400余笔订单 套取政府补贴款13万余元[6] 法律定性 - 法院认定该行为符合诈骗罪构成要件 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用虚构事实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 上海市个人诈骗6000元以上即达入罪标准[8] - 该案特殊性质在于骗取对象为政府专项补贴资金 属于国有财产 具有专款专用属性[8] 相关犯罪形式 - 虚拟定位抢券可能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 若涉及系统破坏则可能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9] - 商家与消费者共谋转卖消费券并分赃的行为 可能构成诈骗罪共同犯罪[9] 政策背景 - 政府发放消费券旨在促进经济扩大内需 要求真实消费发生才能实现政策效果 虚假交易会破坏政策实施[6] - 消费券规则明确禁止刷单套现 虚假交易等行为 要求商户消费者遵守诚实信用原则[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