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重写太成功反遭封杀!CTO 用 6 个月把 Rust 从神坛拽下,理由竟是 “它让我们显得太优秀”
程序员的那些事·2025-05-31 08:57

Rust重写案例的核心观点 - 公司用Rust重写高流量服务后性能显著提升,但最终因组织文化冲突被禁用 [1][4][28] - Rust解决了内存泄漏、竞态条件等核心问题,运行速度和扩展能力远超原有技术栈 [7] - 技术优势暴露了组织低效问题,导致管理层恐慌性禁用 [8][22][26] Rust的技术优势 - 性能突破:重写后服务运行速度"快得惊人",扩展能力优秀到让其他服务相形见绌 [7] - 开发效率:3个月完成重写,新功能开发速度超出项目管理能力,新人上手仅需数周 [10] - 人才吸引:Rust岗位收到数百份优质简历,候选人普遍具备大型开源项目经验 [12][13][14] - 工具链碾压:Cargo和Clippy工具链的完善度使内部工具链显得原始落后 [15] 组织文化冲突 - 效率反噬:开发速度飙升导致产品经理跟不上需求更新节奏,打破原有交付节奏 [10][18] - 能力暴露:Rust的清晰架构使业务逻辑透明化,消除了交付缓慢的借口 [18] - 舒适区威胁:技术债务积累和技术平庸现状被直接暴露,引发管理层不安 [20][22] 决策与后果 - 禁用过程:CTO在零争议sprint会后紧急评审,最终以"显得太优秀"为由禁用Rust [19][21] - 技术倒退:90%服务换回Go语言,主动选择"够慢"和"模糊"的技术特性 [23] - 持续影响:团队每日怀念Rust的精准性,尤其在系统稳定性需求时感到后悔 [24][25] 行业启示 - 技术政治化:技术选型本质是政治选择,高效工具在低效组织中可能被排斥 [22] - 变革阻力:Rust的成功重写揭示了组织深层次问题,但公司选择维持现状 [26][27] - 讽刺现象:网友评论指出该案例反映开发者对技术变革的集体不安全感 [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