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市场环境与两类资产概况 - 利率持续下行背景下,2025年5月六大国有银行一年期定存利率降至0.95%历史低位,活期利率仅0.05%,而银行股股息率普遍超4%,部分股份行突破6%,形成"存款1%,股息6%"的反差[1] - 保险资金2025年一季度对银行板块持仓比例达27.2%,创2018年以来新高,机构资金大举涌入[1] - 港股科技板块2025年5月遭遇空头围猎,美团、阿里巴巴卖空股份单周激增26%-290%,但南向资金净流入超3600亿港元同比增4倍,香港科技ETF近半年大涨[2] 高分红银行股:防御属性下的稳健收益 股息优势与替代效应 - 2025年银行股平均股息率超4%,六大国有行达4.5%(农行、工行4.3%),股份制银行如平安、民生超5%,100万元投资年分红可达4.5万元(免税)[3] - 国有大行2025年首推中期分红,四大行中期派息总额2048亿元,工行单家中期分红511亿元,形成"新年红包+年末分红"双现金流模式[3] 政策红利与资金增持 - 新"国九条"强化分红约束,财政部2025年3月向四大行注资5000亿元补充核心资本[5] - 银行ETF规模较年初增长35%,机构持仓占比升至62%,险资持仓比例达27.2%创2018年以来新高[5] 核心竞争力与护城河 - 规模经济与客户资源:大型银行分支机构广泛,客户基础庞大[6] - 品牌与信誉:多年经营积累高信任度[6] - 政策支持与稳定性:国家金融体系核心组成部分[6] - 多元化业务结构:涵盖存贷款、投行、资管等多领域[6] 港股成长型科技股:高增长高收益 产业红利与政策加持 - AI技术突破驱动产业升级,DeepSeek模型能力对标国际顶尖水平,阿里巴巴2025财年Q3云服务收入增速创近两年新高[8] - 2024年港股新消费板块营收增速超20%,盈利增速46.2%,AI产业链盈利增速回暖至38%[9] 估值修复与资金流入 - 2025年5月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21.73倍,处于历史17.99%分位数[10] - 南向资金2025年净流入港股科技板块超3600亿港元同比增4倍,香港科技ETF近2周规模增长3.08亿元[10] 核心竞争力与护城河 - 技术创新能力:AI、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领先[11] - 市场前景广阔:数字化转型加速驱动需求[11] - 生态系统优势:腾讯社交生态、阿里电商生态形成协同效应[11] - 人才与研发投入:持续加码研发保持技术领先[11] 配置策略 - 险资/养老资金:70%-80%配置国有大行(工行、农行)及优质股份行(招行、兴业),20%-30%布局港股科技ETF[13] - 公募/主动管理资金:国债收益率低于2.5%时超配银行股,PMI连续3月扩张时转向科技股,关注区域银行(江苏银行、浙商商行)和港股科技龙头(阿里、腾讯)[14] - 个人投资者:采用"哑铃型配置",一端银行ETF一端港股科技ETF,利用定投平滑波动[14]
高分红银行股VS港股高成长科技股,投资者更喜欢那个?
雪球·2025-05-31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