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当资本追逐叙事时,真相往往沦为配角,Builder.ai的破产清算事件揭示了AI行业在快速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 [1][3][16] - Builder.ai通过虚假宣传和财务造假维持了长达8年的骗局,最终导致16亿美元估值归零 [2][9][11] - 该事件暴露了AI投资热潮中的矛盾,即融资额大幅增长与技术商业化成功率提升缓慢之间的失衡 [15] Builder.ai的发展历程 - 公司由印度裔工程师Sachin Dev Duggal于2016年在伦敦创立,定位为中小企业服务,主打低代码开发平台Builder Studio [5][6] - 早期通过虚构AI助手"Natasha"和炫酷Demo建立技术领先形象,宣称与BBC、JP Morgan合作增强可信度 [6][11] - 2018年A轮融资由软银DeepCore斥资2950万美元入局,成为欧洲最大A轮融资之一 [6] - 2022年B轮融资1.95亿美元,谎称与英伟达合作开发"全球最大代码数据集" [7] - 2023年D轮融资2.5亿美元,估值暴涨至16亿美元,同年宣称与微软Azure生态深度整合 [7] 骗局败露过程 - 2024年3月内部审计发现公司2023年营收虚报20%-25%,2024年营收预期从2.2亿美元下调至5500万美元 [9] - 2025年2月创始人因财务造假及卷入印度洗钱调查卸任CEO,高级投资方扣押3700万美元并触发违约 [9] - 2025年5月公司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欠亚马逊8500万美元,欠微软3000万美元 [10] 骗局细节 - 公司实际是"全是人工,没有智能",雇佣印度工程师手动编写代码,AI生成界面为预录视频 [2][6][11] - 成本结构不合理,2023年营收2.1亿美元,亏损达4.3亿美元 [11] - 向投资者虚报高达300%的营收,实际订单量高出20%以上 [11] - 长期依赖与创始人关系密切的审计机构处理账目,掩盖真实财务状况 [12] 行业现象 - Builder.ai被称为AI版"Theranos",类似案例包括Theranos、Wirecard和DoNotPay [14] - 2020-2024年间全球AI领域融资额增长470%,但技术商业化成功率仅提升9% [15] - 73%的投资者承认曾因担心错过风口而降低风险评估标准 [15] - 监管缺失为泡沫提供温床,Demo演示与实际产品间的灰色地带缺乏监管 [15]
欺骗投资人8年,这家AI独角兽破产了
投中网·2025-06-01 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