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重磅!国资委全面禁止股权回购,释放哪些监管信号?
梧桐树下V·2025-06-02 11:06

国资委禁止增资协议约定股权回购条款 - 国资委明确禁止在企业进场增资过程中约定股权回购内容,新规《企业国有资产交易操作规则》第三十条和第六十九条明文禁止在产权转让与增资协议中约定股权回购、股权代持、名股实债等内容 [1] 禁止回购条款的五重立法目的 防范名股实债 - 回购条款若导致投资回报与标的企业经营业绩脱钩,提供保本保收益承诺,违背股权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本质,导致国有资本以投资收益名义流失 [1] 遏制利益输送与价格操纵风险 - 股权回购定价机制常隐含利益输送空间,例如约定"本金+固定利率"(如年化8%)可能高于企业融资成本(如银行贷款利率3.5%) [2] 保障公开交易的程序正义 - 预先约定回购条款可能暗示交易双方在挂牌前已达成一致,构成对公开交易的实质性规避 [3] 维护国有资本的战略布局 - 国有资本承担战略性投资任务(如科创、基建),回购条款可能诱导短视行为,干扰长期产业布局,例如因行业周期性波动迫使国有股东处置潜力资产 [4] 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穿透式监管 - 股权回购条款可能通过多层嵌套、阴阳合同等方式隐蔽存在,增加监管难度,新规推动交易结构透明化便于识别法律关系本质 [5] 禁止"回购权利"的原因 - 预先约定的回购权利可能成为未来违规操作的"合法"依据,例如原股东按约定价格回购可能导致国有股东无法享受企业增值收益 [7] - 允许国有股东保留回购权利的合理性基础(如维护控制力)难以与不当利益安排区分,且区分监管需建立复杂审查标准,增加监管成本 [7] - 新规体现国有资产监管从"事后救济"向"事前预防"转变,未来可能进一步细化规则但禁止变相借贷的基调将持续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