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进化论》报告发布:技术迭代让商业化更成熟
机器人圈·2025-06-05 17:21
技术突破与商业化 - 人形机器人技术出现拐点,大脑硬件与小脑运动能力、软件和大脑智能程度均取得突破[1] - "天工"人形机器人以2小时40分42秒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夺冠,松延动力N2被认为跑步姿势最优[2] - 核心竞争力包括软硬协同优化、故障自愈机制(如关节过热时切换备用控制模式)、长周期可靠性等关键技术[3] - 行业壁垒体现在供应链深度绑定、专利布局密度和标准化话语权等"暗线能力"[3] - 2024年初全球人形机器人普遍易摔倒,年底T1机器人已能在足球对抗中保持平衡并实现1-2秒自主起身[3] 应用场景拓展 - 应用场景覆盖工业、家庭、体育、文教、零售六大领域,分为结构化、定制型和开放性三类[4] - 2025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3月增速达7.7%[4] - 2025年3月工业机器人产量61,906套(同比+16.7%),服务机器人1,093,097套(同比+2.2%)[4] - 灵宝CASBOT 01已交付科研高校(用于算法研究、教学)和能源客户(矿井/核电站危险作业)[5][6] 产业链发展 - 产业链上游为核心零部件(芯片/电池/传感器),中游为本体制造,下游为场景应用[7] - 北京计划到2027年培育50家产业链企业,推出50款量产产品,实现100项规模化应用,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7] - 行业发展呈螺旋式上升:硬件突破→市场拓展→发现软硬件短板→迭代升级→软件发展驱动下一轮硬件革新[7] 行业动态 - 人形机器人通过马拉松、格斗等赛事展示技术突破,获得市场关注但伴随争议[8] - 行业正加速降本,为进入消费级市场做准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