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引项目在一级市场的真实模样
母基金研究中心·2025-06-08 17:11
公司发展历程 - 2005年国企破产后基层技术人员老宋被动创业,时年35岁,初衷仅为生存[2][3] - 2010年企业初具规模但难以获得政府支持,被迫迁至西部山区以低成本维持运营[4] - 2015年企业实现良性发展并盈利,期间未借助政策或贷款支持[4] - 2020年科创板推出后成为投资机构关注目标,但创始人拒绝融资[6][7][8] 资本介入与政府干预 - 2020年地方政府设立数十亿母基金推动当地企业发展,多家机构试图说服老宋接受融资[6][7] - 投资机构以"国产替代"概念评估公司价值,但因创始人拒绝融资导致返投任务受阻[9] - 市长亲自考察后通过行政压力促使创始人妥协融资,秘书暗示企业需配合政府需求[11][12] 融资后公开表态 - 投资机构宣称与企业就行业变革达成战略共识,融资过程顺利[14] - 地方政府声称十年间持续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将企业成功归功于长期培育[15] - 创始人公开场合表现拘谨,与资本运作场景存在明显不适配[15] 行业背景 - 科创板推出后全民创投热潮兴起,地方政府通过母基金大规模介入硬科技领域[6][10] - 投资机构普遍采用行业对标和概念包装(如国产替代)作为估值依据[9] - 母基金研究中心启动2025专项榜单评选,推动股权投资行业规范化[16][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