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现状与挑战 - 互联网行业面临精神状态的普遍堪忧,表现为平静的疯狂和重新分配存量的倾向 [1] - 行业大量裁员导致从业者转型五花八门,凸显个体差异 [1] - 行业已丧失风口多年,从"小甜甜"变成"疯癫的牛夫人" [2] 商业模式与增长 - 互联网至今只有一种商业模式:脉冲式增长 [6] - 理解中国互联网的四个密钥:资本、用户(流量)、团队与政策 [6] - 中国互联网行业成就主要依靠风险投资支持 [6] - 风投导致创业者难以对金主说不,以上市为终点 [7] - 互联网网络效应显著,网络价值与节点数平方成正比 [9] 市场特征与用户 - 中国互联网具有鲜明草根性,精英为目标受众的项目无一例外失败 [10] - 中国市场推广方式从高知人群向外发散转变为全面铺开 [10] - 中国互联网更草根,无法复刻美国精英文化传播链 [9] - 中国巨大语言文化统一体充分发挥网络效应 [9] 资本与投资 - 风投是一种新型资本,填补传统金融机构的空白 [6] - 风投分工接力造成各管一段的激励问题 [7] - 2010年前后投资规模急剧扩张,融资额度飙升1-2个数量级 [12] - 巨头成立自己的投资部,同时发生"资本的实业化"和"实业的资本化" [12] 技术与产品 - 互联网基础技术通用,应用开发重在实现业务逻辑 [14] - 中国互联网技术长于高频交易稳定性,"双11"峰值每秒逾20万笔支付 [15] - 产品经理在脉冲式增长下更像销售而非整合者 [14] 发展阶段与趋势 - 2010年移动互联网和O2O启动标志产业投资史拐点 [12] - 2019年底拼多多市值超越京东标志新阶段 [26] - 所有细分市场已做满,用户使用时长的榨取趋近物理和生理极限 [16] - 字节和拼多多可能是脉冲式增长最后的巨头 [15] 文化与社会影响 - 互联网将日常生活塑造为景观,炮制内容 [4] - 算法推荐并非真正个性化,而是将标准化内容切分细小 [15] - 互联网早期是逃离现实的避风港,如今现实成了逃离互联网的避风港 [28] - 行业缺乏公共意识,拥有比传统巨头更强大力量却更薄弱公共意识 [19] 国际化与竞争 - 中国互联网出海普遍采取独立实体和品牌 [16] - 中国互联网实现反向输出,被美国抄袭 [16] - 硅谷已成寡头格局,暮气已深 [16] 思想与理论 - 中国互联网缺乏思想生产,概念流于两个极端 [33] - 行业缺乏极客圈子这一思想孕育的土壤 [35] - 媒体过于贴近企业,缺乏理论纵深 [36] - 学术界与实践脱节,未能回应本土巨变 [38]
后互联网时代的精神状态:四面漏风
虎嗅APP·2025-06-07 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