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企“卖青苗”?不,是卖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6-09 23:06
中国创新药行业现状 - 中国创新药行业近期迎来两大标志性事件:三生制药与辉瑞就PD-1/VEGF双抗SSGJ-707达成授权协议,以及中国创新药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上突破多个实体瘤治疗瓶颈 [1] - 行业存在"卖青苗"现象,即国内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将早期创新研发成果转让给大型外资药企 [1] - 创新药研发各阶段成功概率极低:临床前约5%,一期约10%,二期约20%,三期约30% [1] 行业面临的挑战 - 生物医药投融资环境恶化,国内融资规模明显下跌,创新药企退出渠道收窄 [2] - 新药研发成本高昂,从实验室到药房平均成本达10-30亿美元 [2] - 中国市场约10年独占期内,年销售额需达到2-4亿美元才能回本盈利 [2] 业务发展(B&D)交易的价值 - B&D交易成为创新药企重要的"造血"通道,带来即时现金流和国际开发经验 [2] - 企业通过转让早期、非核心或高失败风险项目,转移风险敞口给跨国巨头 [3] - 交易可获得现金、里程碑付款及国际渠道资源 [3] 行业战略调整 - 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通过出售部分管线实现战略聚焦,集中资源于核心项目 [4] - 跨国药企通过引入管线以资本换时间,丰富研发管线 [4] - 行业正在构建"风险共担网络",提升产业运转效率 [4] 行业发展前景 - 创新药B&D交易本质是科学不确定性的管理艺术和风险资产的精妙定价 [4] - 行业需要建立专业、活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风险交易所" [4] - 正确理解和驾驭风险是中国创新药实现全球突破的关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