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芯片可靠性挑战,何解?
半导体芯闻·2025-06-10 17:52

半导体可靠性测试趋势 - 半导体进入极端环境(太空、喷气发动机、工业自动化等),需承受温度波动、腐蚀、振动、辐射等严苛条件,推动可靠性测试标准重新定义[2] - 传统静态认证标准被打破,需验证特定任务条件下的性能下降(如热循环、高压等常态工况)[2] - 测试重心从后端向晶圆阶段前移,覆盖生产前、中、后全环节,采用系统级验证和预测分析[2][6] 系统级测试(SLT)与老化测试创新 - SLT从最终保障变为必要步骤,可识别传统自动化测试遗漏的故障(如热不稳定性、封装相关故障)[3][4] - SLT评估接近最终组装的芯片模块,包括板级组件和固件,更贴近真实运行环境[3] - 结合老化测试(高温/高压加速故障)与SLT形成"先右移收集故障数据,再左移反馈改进设计"的闭环[5][6] 先进封装与测试协同 - 2.5D/3D封装复杂度提升SLT价值,需测试整个系统而非单芯片(如中介层热梯度、材料失配问题)[6] - 设计-测试同步:SLT数据端口复用至现场监控(如汽车CAN总线),减少重复工作并提升可靠性置信度[6] 预测性可靠性技术 - 关联晶圆检测、测试与现场数据预测故障,早期剔除"边缘芯片"(汽车/航空航天领域关键)[7][8] - 嵌入式代理实时监测芯片健康状态(功耗、热异常等),形成制造-部署全周期反馈[8][11] - 机器学习分析参数特征,识别传统阈值外的细微异常,实现动态性能调整[11] 严苛环境认证标准演进 - 航空航天(MIL-STD-883)与汽车(AEC-Q100)标准趋同,均要求任务剖面测试和可追溯性[13] - 认证扩展至加速寿命测试+现场遥测反馈,基于实际工况(如温度循环、机械应力)优化模型[13][14] - 100%视觉检查与宽温测试(-30°C至150°C)成为汽车芯片标配,探针热膨胀误差需动态校准[15] 晶圆级计量挑战 - 热膨胀导致探针错位(晶圆直径变化超100µm),可能引发划痕/焊盘变形等机械损伤[15] - 背面污染(颗粒残留)在热循环中可能发展为裂纹,需高分辨率成像系统实时监测[15][18] - 腐蚀(点蚀、开裂)是航空航天/汽车芯片长期可靠性威胁,需宏缺陷检测技术[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