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监管与全球金融格局 - 稳定币监管元年到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过立法将稳定币纳入监管框架,如美国《GENIUS法案》、欧盟MiCA法案、香港《稳定币条例》[2][7][9] - 稳定币分为四类:法币抵押型(如USDT、USDC)、加密资产抵押型(如DAI)、算法型(如已崩盘的UST)、混合型(如USDV)[2] - 2024年稳定币总交易额达27.6万亿美元,首次超越Visa和万事达卡年度交易总额(25.5万亿美元)[10] - USDT和USDC市值之和超2100亿美元,占全球稳定币市场86%[10] 稳定币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 美元稳定币通过锚定美债并在链上高频流通,已对美债收益率产生实质性影响,USDT/USDC单日资金流动波动2%可引发3个月期美债收益率浮动2.5个基点[11] - 稳定币正形成"影子美联储"效应,逐步替代传统银行间系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12] - 加密资产在新兴市场渗透率高,如巴西每100雷亚尔外国证券投资中有25雷亚尔进入加密资产[5] 香港的稳定币试验与人民币国际化 - 香港通过《稳定币条例》建立亚洲首个稳定币法律框架,吸引京东、渣打银行等参与稳定币发行人"沙盒"[9][17] - 香港支持多币种稳定币(尤其人民币-港币双锚定),为数字人民币国际化铺设"混合过渡轨道"[10] - 香港金融管理局启动"Project Ensemble"沙盒,与巴西、泰国央行研究跨境代币化结算机制[16] - 渣打银行等机构筹划推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方案,需等待监管指引落地[15] 稳定币的技术与制度竞争 - 稳定币背后的驱动力来自国力、货币地位与金融主权的博弈,而非表面技术创新[3] - 欧盟MiCA法案对非欧元稳定币设定"100万笔/2亿欧元"交易上限,保护欧元区货币主权[10] - 香港通过"监管闭环+市场传导"分层架构,借鉴2003年个人人民币账户试点经验推动稳定币跨境支付[22][23]
【首席观察】动荡金融世界的稳定币棋局
经济观察报·2025-06-10 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