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具身智能估值断层加速,机器人新势力靠什么穿越风暴?
雷峰网·2025-06-11 19:00

行业估值格局 - 中国具身智能创业公司第一梯队估值集中在25-30亿人民币区间,2023年后成立的新公司估值可达5亿美元(约35亿人民币),但实际订单仅为老牌公司的1/10以下[2] - 头部超级独角兽估值显著高于同行:智元超150亿、宇树超100亿、银河通用和傅利叶超70亿,第二梯队公司如穹彻智能等估值多在20-35亿人民币,梯队间差距达2倍以上[2] - 港股18C规则要求机器人公司上市估值至少40亿港币(商收2.5亿港币)或80亿港币(低商收),推动公司优先抬高估值而非关注收入质量[5] 技术路线与市场分化 - 行业估值标准不统一,硬件领域宇树成为"守门员",软件领域尚无明确领先者,市场逐渐按硬件/软件赛道分野[4] - 具身智能技术路线正向具身大模型(VLA)、双系统与全身控制收敛,但国内外均缺乏标杆团队[4] - 机器人智能分为AI算法与硬件量产两部分评估,复杂性高于大模型公司[3] 融资动态与头部效应 - 宇树G1产品以9.9万元低价策略迅速占领市场,估值从80亿飙升至近200亿,成为资本头部化关键节点[15][16] - 2025年头部公司融资活跃:智元150亿、傅利叶80亿、它石智航天使轮1.2亿美元(下轮报价超7亿美元)[9] - 二三线公司普遍隐匿估值数据,第二梯队大部分估值低于30亿,10亿级公司占相当比例[12] 资本趋势与投资逻辑 - 投资机构呈现分散化特征,20家头部公司吸引超100家机构,红杉/阿里/腾讯等各押注3家,北京市资本和联想系覆盖5家[17][18] - PE机构提前布局具身智能,早期项目天使轮估值达千万美元,部分投资人认为技术进展被高估而大模型潜力被低估[18][19] - 资本抱团头部公司现象明显,但达闼案例显示高估值不代表抗风险能力,技术路线迭代可能快速颠覆格局[22][23] 商业化挑战与未来展望 - 行业仍处科研阶段,依赖融资烧钱做Demo,缺乏类似Transformer的明确技术路线和产品化路径[19][20] - 美团等大厂多线投资加剧不确定性,部分投资人计划等待技术收敛后再入场[20] - 预计2025年下半年将出现新一轮行业收敛,产品集中交付后市场格局可能重塑[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