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政策与承诺 - 国内汽车企业自6月10日起集体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部分企业承诺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等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结算方式 [1] - 此次集体发声是为落实"反内卷"政策导向,避免无序"价格战"破坏行业稳定与高质量发展,同时响应2025年6月1日施行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 [1] -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核心内容包括明确60日支付期限、禁止强制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强化协同监管体系等 [1] 价格战与供应链压力 - 新能源汽车为争夺燃油车市场采取持续降价策略,带动乘用车价格整体下降,成本压力主要转嫁给上游供应商 [1] - 国内零部件供应商净利润率从2015年的9%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3.8% [2] - 2024年16家上市中国车企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周转天数平均达182天,而同期14家国际车企账期基本控制在60天内 [2] 行业现状与风险 - 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为4.3%,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至3.9%,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 [3] - 价格战持续降低行业利润率,可能导致更多车企亏损,同时影响供应链生产质量和创新能力 [3] - 部分车企通过拉长供应商账期转嫁融资成本,或要求下游经销商囤积库存(压库现象),使供应链金融工具演变为制约供应商的手段 [2] 国际经验对比 - 大型国际车企普遍实现60天内付款,主要原因是遵守法律(如德国对延迟付款设有专门立法)和建立稳定可靠的行业共同体 [3] - 日本车企与上游供应商建立稳定协作关系,强调生产质量、技术与稳定合作,而非利用不平等地位压缩供应商利润空间 [4] 治理建议与挑战 - 当前"行业自律"或"企业承诺"缺乏实际效力,部分车企可能以降低供应价格为前提履行60天账期承诺,或通过非价格手段转嫁成本 [4] - 长期治理需要法治思维与系统思维,包括强化立法、明确延迟付款惩罚、禁止不合理压缩供应商利润、建立明确执行机制等 [4] - 需对车企零部件与材料实施更严格质量监管,提高消费者维权能力,避免降价导致的偷工减料、降低标准及减配现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