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总会有人抄底地产
远川投资评论·2025-06-12 14:49

市场格局变化 - A股银行板块成为上证指数压舱石,工商银行市值从2022年10月低点翻倍[1] - 港股医疗和消费赛道卷土重来,创新药与新消费板块涨幅显著[1] - 地产行业持续低迷,但近期出现抄底信号,如杨东举牌碧桂园服务[2][3] 地产行业投资逻辑演变 - 早期逻辑:押注行业龙头集中度提升,如董承非重仓保利、万科[6][8][11] - 中期逻辑:转向产业链后周期环节,如傅鹏博、赵枫长期持有东方雨虹[14][15][17] - 当前逻辑:聚焦物业等轻资产领域,如碧桂园物业因现金流稳定和高股息受青睐[23][24][26] 行业贝塔与结构性机会 - 地产行业主要矛盾从供给侧出清转向中期调整幅度超预期[18][19] -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导致复苏乏力,如924新政效果未达预期[20] - 存量市场下机会转移至物业等细分领域,类比日本三井不动产和NIHON HOUSING转型案例[29][30] 典型案例与转型路径 - 万达2015年转向轻资产模式,后由太盟集团收购并定位为头部消费企业代表[30][31] - 日本NIHON HOUSING退出开发业务专注物业管理,成就二十年十倍股[29] - 物业公司因现金流稳定和低估值成为逆向投资标的[26][27] 行业地位与经济影响 - 地产行业根系深入国民经济,涵盖开发、建材、物业全产业链[32][33] - 中国家庭资产中房产占比约60%,既是内需也是信心来源[36] - 美国次贷危机后房地产仍发挥流动性蓄水池作用,凸显其不可替代性[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