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集体缩短供应商账期事件 - 2025年6月10日-11日,包括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广汽集团、赛力斯、比亚迪、小米汽车、小鹏汽车等12家车企集体承诺将供应商付款账期缩短至60天以内,覆盖国企、民企和新势力车企[2][4] - 工信部对此表示支持,认为此举是构建"整车—零部件"协作共赢生态的重要体现[4] 政策背景与行业痛点 - 直接触发因素是2025年6月1日生效的新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采购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0日[8] - 国内车企原平均账期远超国际水平:比亚迪/吉利127天、长安205天、理想165天、蔚来195天,而特斯拉2024年为60.36天,丰田54.84天[11][13][14] - 行业普遍存在商业承兑汇票替代现金结算现象,以面额100万元汇票为例,贴现后供应商实际损失约1万元[19] 供应商生存现状 - 零部件企业在招标阶段即面临"全透明"竞价压价,年降幅度从十年前2%-3%提升至当前10%[24][26] - 典型资金压力链条:需提前半年支付30%原材料预付款,回款周期可能长达10-12个月,期间需全额垫资[26] - 技术泄露风险突出,有车企直接复制供应商设计方案转交低成本厂商生产[27][28] 行业深层矛盾 - 汽车行业利润率持续下滑:从2018年7.3%降至2025年Q1的3.9%,价格战导致成本压力向供应链传导[31][33] - 2024年钢铁协会披露部分车企要求原材料降价10%且延迟付款,将融资成本转嫁上游[20] - 政策层面已多次警示"内卷式竞争",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整治恶性竞争[35][36] 政策实施挑战 - 执行层面缺乏强制约束机制,存在账期目标与实际付款脱钩风险[41] - 新能源车企资金压力突出:比亚迪等巨头现金流紧张,新势力多数尚未盈利,缩短账期可能加剧负担[42][44] - 可能加速供应链分化,头部供应商受益而中小企业面临淘汰风险[42]
车企,集体做出重大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