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形机器人“发疯”警报:1.8米巨物安全失控,新安全设计亟待出台
机器人大讲堂·2025-06-14 12:27

人形机器人安全挑战 - 人形机器人因类人形态存在独特安全挑战 物理不稳定性导致巨大安全隐患 如Agility Robotics的Digit机器人(身高1 8米 体重65公斤)在演示中突然倒地[1][2] - 动态稳定设计使安全机制复杂化 传统工业机械臂可紧急断电 但人形机器人急停可能导致二次伤害[3] - 金属机械臂撞击人体脆弱部位(如喉咙)风险极高 轻微碰撞也可能造成严重伤害[3] 应用场景风险升级 - 从受控仓库迁移至医院 养老院等场景时安全挑战陡增 80kg机器人可能不适合老年人护理场景[8][9] - 弱势群体(老人 儿童)交互存在次生风险 老人恐惧被机器人抱住可能引发扭动伤害[10] - 类人外观与基础功能错位导致信任危机 用户易对形似店员但功能单一的机器人产生厌恶[10] 拟人化认知陷阱 - 公众对人形机器人交互能力(表情识别 手势 语音)期望远超当前技术水平 在养老 陪护场景易引发挫败感[12] - 现有指示灯和语音提示在嘈杂环境中有效性不足 意图传达不清可能导致混乱或事故[12] - IEEE报告警示人类易将机器人拟人化 导致高估能力并低估风险[12] 安全标准探索 - ISO工作组提出"主动控制稳定性"框架 覆盖Spot四足和Atlas双足机器人 强调目标标准化而非技术路径固化[15] - Agility Robotics为Digit设计新型急停机制 感知到人靠近时尝试减速 放下负载并进入低姿态支撑[15] - IEEE建议放弃"人形"标签 按能力 行为 用途建立分类体系 医疗辅助机器人需保持外观-功能一致性[15][19] 产业发展路径 - 在监控环境中小步快跑迭代 摸索共性规律是当前养老机器人进入市场的可靠路径[13] - 需建立动态平衡安全规范 人机交互协议 心理影响评估等多维度标准作为技术发展"安全护栏"[12] - 安全标准制定需平衡创新空间与基础原则 不同场景可有差异标准但需确保公众能预判机器人行为[16][18] 行业参与者 - 人形机器人代表企业包括优必选科技 宇树 逐际动力等 医疗机器人领域有天智航 精锋医疗等企业[25] - 核心零部件企业涵盖绿的谐波 思岚科技等 具身智能领域有跨维智能 银河通用等创新公司[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