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突破与临床试验 -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首例临床试验成功开展[1] - 临床试验由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及企业合作开展,是上海市脑机接口实验室成立后的首项重要成果[2] - 受试者为37岁四肢截肢男性,植入后系统稳定运行1个多月无感染或电极失效,仅2-3周训练即可意念控制电脑进行象棋、赛车游戏等操作[2] - 神经电极横截面积仅为Neuralink的1/5-1/7,柔性超过Neuralink,对脑组织损伤更小[3] - 超柔性电极约为头发丝的1/100[5] - 植入体直径26毫米、厚度不到6毫米,为全球最小尺寸,仅硬币大小,是Neuralink产品的1/2[7][8] 手术与设备特性 - 手术采用微创技术,仅需在颅骨上"打薄"出硬币大小凹槽并穿刺5毫米孔,耗时20-30分钟,成本中低[9] - 植入设备设计寿命5年,已在猕猴实验中验证二次手术升级换代的可行性[10] - 手术前通过功能磁共振联合CT技术重构受试者三维模型,确保植入位置精确到毫米级[11] - 系统需在十几毫秒内完成神经信号特征提取到控制指令生成的全流程[9] 研发进展与未来规划 - 研究团队自2022年启动建制化研究,依托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十余年积累[3] - 系统已在猕猴实验中实现脑控光标移动和打字功能,验证安全性和功能性[10] - 目前已有数百名高位截瘫、渐冻症患者报名临床试验,计划2025年进行3-4例小样本试验,2026年开展30-40例多中心试验[11] - 未来将尝试让受试者控制机械臂完成抓握等物理操作,并拓展至机器狗、具身智能机器人等设备控制[12] 技术挑战与局限 - 当前临床试验数据仍欠缺,植入设备覆盖脑区有限,无法实现全脑语言信息读取[12] - 需解决神经信号非平稳性、毫秒级高精度响应闭环控制等核心挑战[9]
我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成功
证券时报·2025-06-14 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