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火成这样了,为什么有人骂Labubu是郁金香?
凤凰网财经·2025-06-14 19:04

核心观点 - Labubu持续爆火引发舆论两极分化,一方质疑为"当代郁金香",另一方强调其为Z世代"情绪刚需"[1] - 资本通过饥饿营销、限量拍卖将Labubu捧成天价"稀缺资产",导致抢购冲突、黄牛泛滥[1] - 在Z世代消费逻辑变迁背景下,情绪消费具有合理性,但需警惕资本炒作风险[1] - 一只131cm薄荷色Labubu以108万元拍卖成交,引发广泛关注[1] - 调查显示仅4%认为Labubu高价因切中潮流需求,40%认为是盲目跟风,42%表示看不懂[1] 市场表现与争议 - 泡泡玛特股价一年多时间翻了10多倍,市盈率达108倍[2] - 2024年泡泡玛特实现营收130.38亿元,净利润31.25亿元[9] - IP爆款THE MONSTERS系列(含Labubu)年销售额达30亿元[9] - 截至6月12日股价273港元/股,较2024年底增长205%[9] - 舆论呈现明显割裂,既有"欣赏不来"的质疑,也有"为情绪买单"的支持[2][4] 批评观点分析 - 一类质疑基于直觉,认为Labubu"不就是个布玩偶"[4] - 另一类直接定性为当代"郁金香热",预言崩盘只是时间问题[4] - 专业分析聚焦盲盒机制"原罪",指责利用隐藏款稀缺性刺激投机心理[6] - 原始股东蜂巧资本抛售全部股票套现22亿港元,被视为负面信号[6] Z世代消费逻辑 - Labubu代表情绪消费,将商品转化为"社交货币"[10] - 满足Z世代"治愈需求"、"个性宣言"和"身份归属感"[13] - 类似"娃圈"、"谷圈"文化,年轻人购买的是圈层归属感和情感投射[11] - 泡泡玛特核心用户为18-35岁年轻女性、Z世代和都市白领[15] - 女性基金经理重仓泡泡玛特比例显著高于行业平均[15] 市场过热风险 - 薄荷色Labubu玩偶拍出108万元天价,远超普通消费者购买力[16] - 英国伦敦门店因争抢Labubu爆发冲突被迫暂停销售[18] - 原价3000元的玩偶被炒至7万元,伤害真正爱好者[19] - 未成年人卷入盲盒交易纠纷,投诉平台相关投诉超100条[19] - 资本操作导致普通爱好者被迫承担溢价或退出市场[18][19] 行业趋势与挑战 - 新兴消费逻辑崛起,传统消费逻辑让位[20] - Labubu用社交货币和情绪价值构筑护城河[20] - 泡泡玛特需解决如何孵化下一个爆款IP的挑战[20] - 需在过热市场氛围下守住潮玩本质价值[20][21] - 此前爆款IP"Molly"热度下滑导致2022-2023年股价低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