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广进”时代的生存逻辑:“好员工”失业,“差员工”幸存?
虎嗅APP·2025-06-15 18:35

裁员类型与逻辑 - 效率型裁员:以提升人效为目标,主要裁撤团队边缘人和职场新人,常见于民企的末位淘汰制和PIP机制 [5][6][7][8][9] - 经济型裁员:企业断臂求生时优先裁减高薪资深员工,典型案例包括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互联网公司按薪资排序裁员 [10][11][12][13][14][15] - 战略调整型裁员:因业务方向调整或政策变化裁撤非核心团队,如字节跳动大力教育因政策转向裁员3万人 [16][17][18][19][20] - 替代型裁员:技术升级导致技能单一岗位被AI或自动化取代,如微软因AI普及裁员6000人 [21][22][23] 裁员决策机制 - 裁员核心逻辑取决于公司生存需求而非个人能力,管理层解题思路决定筛选标准 [2][3][25] - 具体执行中团队Leader倾向于保留有经验、可信赖的成员,新人易成牺牲品 [7] - 经济压力下企业会采用极端手段(如全公司薪资排序裁员)快速降低成本 [14] 行业现象与案例 - 互联网大厂通过战略试错扩张业务边界,失败后快速切割(如滴滴青橙单车、百度游戏) [18][19] - 政策敏感行业(如K12教育、医药集采)裁员具有突发性,员工需提前预判风向 [19][31][32] - 外企裁员相对谨慎,但金融海啸等系统性风险下仍会启动效率优化 [6] 员工应对策略 - 需通过观察公司行为(如项目优先级调整、变现压力)预判裁员风险 [31][32] - 幸存者不应盲目乐观,需评估公司根本问题是否解决 [28] - 提前规划多元收入来源和职业转型路径,避免被动 [29][31][32] 就业市场现状 - 裁员经历在当下职场已普遍化,HR通常不会歧视被裁员工 [33][37][38] - 员工无需回避裁员赔偿,法律权益与再就业无直接冲突 [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