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行业概述 - 中国新材料产业处于由中低端自给自足向中高端自主研发过渡阶段,2020年总产值达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预计2025年增至10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3.5% [4] - 产业结构以特种功能材料(32%)、现代高分子材料(24%)和高端金属结构材料(19%)为主 [4][8] - 产业集聚效应显著,江苏、山东、浙江和广东四省规模超1万亿元,长三角聚焦新能源汽车和电子领域,珠三角侧重高性能复合材料 [10] - 关键材料进口依赖度高,32%处于空白状态,52%需进口,智能终端处理器、制造设备、高端芯片依赖度分别达70%、95%、95% [11][12] 碳纤维行业 - 全球碳纤维2020年运行产能17.2万吨,美国(21.7%)、中国(21.1%)、日本(17%)为主要生产国,预计2025年需求超20万吨,年增长率13.3% [32][38][40] - 中国2020年需求4.9万吨,国产供给1.8万吨,国产率37.8%,主要应用于体育休闲(全球90%产量来自中国),航空航天和风电占比低于全球水平 [53][57][61] - 技术壁垒在于高端产品少,风电叶片用碳纤维2019年国产化突破1000吨,2020年增至3500吨 [62][64] - 国内主要企业包括光威复材(军品为主)、吉林碳谷(原丝产能2万吨)、中复神鹰(T700/T800级对标东丽) [70] 铝合金汽车车身板 - 全球2020年产能390万吨,中国占比26.2%(102万吨),但开工率仅20% [81][83] - 新能源车推动需求增长,2025年全球车用铝板需求预计超400万吨,中国单车用铝量将从130kg增至180kg [87][97] - 国内2020年需求38万吨,自给率48.95%,南山铝业(年产能50万吨)通过宝马等认证,中国忠旺布局180万吨压延项目 [92][103] 聚酰亚胺材料 - 全球2017年产量14.9万吨,中国以PI薄膜为主(占70%),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203亿元,年增长率8.5% [108][109][113] - PI薄膜全球90%市场由美日韩企业垄断,杜邦、宇部兴产、钟渊化学为主要生产商 [118][120] - 中国在高性能PI膜、PI泡沫(军用)和光敏型PI(半导体用)领域依赖进口,PSPI光刻胶技术落后日美 [106][108][125] 政策与规划 - "十四五"规划明确推动高端稀土、碳纤维、芳纶等材料突破,加强国产替代 [23][24][26] - 碳纤维被列入《中国制造2025》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政策支持全产业链技术突破 [67] - 汽车轻量化政策推动铝合金应用,目标2035年乘用车油耗降至2L/km [73][74][101]
国产替代:160页PPT详解19种“补链强链”国产新材料(附下载)
材料汇·2025-06-17 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