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材料汇
icon
搜索文档
新质生产力投资全景图(附100+页报告)
材料汇· 2025-09-07 21:14
点击 最 下方 关注《材料汇》 , 点击"❤"和" "并分享 添加 小编微信 ,寻 志同道合 的你 正文 延伸阅读 新材料投资:新质生产力下新材料发展趋势与重点方向(3538字) 新材料投资:4万字盘点各省市未来产业方向及投资机会 目录 | 新质生产力概览 01 重点产业核心梳理 02 相关领域发展潜力 03 投资展望 04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增长动能切换的必然路径 国信证券 ■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增长动能切换的必然路径。新质生产力被定义为由技术性革命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 的,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能够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大跃升的先进生产力。 图1:新质生产力概念及释义 表1:新质生产力政策脉络梳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 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四部门印发《新产业标 《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 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 2023年8月3日 ,完善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前瞻布局 新质生产力 | 高级别 中山标准研究,明确8个新兴产业和9 *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明确方向和抓 座谈会上,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 产业升级,不是另起炉灶, 而 ...
一张图看清2025中国大陆各晶圆厂产能及技术节点
材料汇· 2025-09-06 22:57
中国大陆半导体制造产能分布 - 长三角集群总产能91.7万片/月,占全国42.1%,覆盖14nm至250nm全制程,主导功率器件和MRAM新兴存储方向 [6] - 环渤海集群总产能40.4万片/月,占全国18.6%,聚焦14nm先进逻辑、MEMS、SiC碳化硅及存储芯片 [6] - 中西部集群总产能40.4万片/月,占全国18.6%,以NAND存储、军工特种芯片和功率器件为核心 [6] - 珠三角集群总产能23.3万片/月,占全国10.7%,专注28nm-180nm成熟制程及车规功率器件 [6] - 厦门泉州集群总产能18.9万片/月,占全国8.7%,覆盖车规MCU、DRAM、NOR Flash及封装配套晶圆 [6] 主要企业产能与技术规划 - 长鑫存储武汉Fab2月产能8万片(2026年达产),生产19nm LPDDR4/5及17nm DDR5试产线,面向企业级SSD和车规级内存 [3] - 中芯京城北京Fab1月产能5万片(2026年达产),推进14nm试产和28nm HKMG工艺,用于高端手机SoC及AI芯片 [3] - 台积电南京Fab16月产能12万片(2026年达产),采用16nm FinFET和28nm PolySiON工艺,供应国内手机SoC及车规MCU [3] - 三星西安FabS2月产能18万片(2027年达产),生产128层及以上NAND闪存,用于消费级SSD和UFS芯片 [3][4] - 华润微无锡Fab2月产能4万片(2027年达产),聚焦40nm SiC MOSFET和65nm IGBT,用于储能系统及工业功率模块 [3] 特色工艺与新兴技术布局 - 合肥晶合集成新站Fab1月产能8万片(2027年达产),覆盖55nm-150nm制程,生产驱动IC及物联网MCU [3] - 时代芯存徐州Fab1月产能2万片(2027年达产),开发40nm-28nm MRAM非易失存储技术 [5] - 中科晶芯青岛产线专注4H-SiC外延片及功率器件,月产能0.8万片(2027年达产) [5] - 赛微电子北京Fab1月产能1.2万片(2026年达产),采用MEMS特色工艺生产惯性/射频传感器 [4][5] - 福建晋华泉州Fab1月产能3万片(2027年达产),生产40nm NOR Flash及特色逻辑芯片 [4] 产能扩张与区域协同 - 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长鑫存储三家企业在长三角合计产能超45万片/月,形成全制程覆盖能力 [6] - 环渤海地区依托SK海力士大连(月产能15万片)、英特尔大连(月产能9万片)强化存储产业链 [3][4][6] - 珠三角地区通过粤芯半导体(月产能2.4万片)、广芯微电子(月产能1.3万片)完善成熟制程生态 [4][6]
【收藏】新能源汽车产业材料创新和投资策略(附31页PPT)
材料汇· 2025-09-05 21:19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材料创新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由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共同驱动 消费者关注指标从燃油经济性、品牌信任转向快充技术、智能化体验和续航能力等[5] - 新能源汽车发展经历燃油车主导、电动化破冰、消费普及和智能驾驶四个阶段 从2001年试点补贴到2024年新能源汽车均价降至15万元[5] - 材料创新是底层创新 涵盖电池材料、电机材料、轻量化材料、热管理材料等 解决续航、安全、成本等核心问题[5][8] - 技术突破多源自军工、消费电子等行业延伸 如消费级锂电池、工业电机性能提升、军工碳纤维等技术应用于汽车领域[5] 电池安全性材料创新 - 采用新型负极材料钛酸锂提高热稳定性 北汽福田、南京金龙等电动客车已使用[9] - 勃姆石涂层(水合氧化铝)被比亚迪、宁德时代采用 集泰来子公司自2015年起向宁德时代供货[9] - 隔膜涂层使用陶瓷+聚偏氟乙烯(PVDF)或芳纶材料 提高热稳定性[9] - 电解液添加有机磷化物阻燃剂(TMP1、TPP1等) 特斯拉Model 3 2017年首用[9] - 半固态/固态电解质降低液体比重 2024年智己L6搭载清陶半固态电池[9] - 电芯间隔采用纤维-陶瓷复合气凝胶隔热 特斯拉Model 3首用[9] - 电池包隔热使用硅胶泡棉、MPP(微孔发泡聚丙烯)、密胺泡沫等材料[9] - PACK液冷系统使用铝合金液冷板 特斯拉Model 3使用[9] - 泄压阀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材料 2020年奔驰EQV首用电芯倒置泄压设计[9] - 一体化压铸车身增强抗撞性 特斯拉Model 3/Y使用铝合金与高强度钢混合材料[9] 续航提升材料创新 - 预锂化石墨负极广泛使用[10] - 高比容负极材料硅氧/硅碳负极理论比容量是石墨10倍 2012年特斯拉Model S搭载松下18650 NCA电池[10] - 高镍三元正极提高能量密度 相同体积/重量下储存更多电能[10] - 磷酸锰铁锂正极2023年智界S7首用 与三元混配[10] - 复合集流体(复合铝箔/铜箔)使用PET/PP/PU高分子材料减轻电池重量[10] - 固态电池体系优化 使用氧化物/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降低液体比重[10] 动力性能材料创新 - 低阻绕线使用高导电铜合金降低电阻损耗[15] - 定子磁效优化采用PEEK(聚醚醚酮)材料耐高温和电源腐蚀[15] - 非晶定子铁芯使用非晶合金降低涡流损耗 广汽埃安夸克电驱2.0采用[15] - 永磁转子使用钕铁硼永磁体增加磁场强度 2017年特斯拉Model 3首用[15] - 转子套筒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增加转速承受力 2021年特斯拉Model S Plaid首用[15] - 高强度齿轮使用锌基合金/ADI材料[15] - 热管理系统使用碳化硅陶瓷降低热损耗[15] 能量管理材料创新 - 电解液添加剂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提高导电能力[20] - 正负极添加剂碳纳米管(CNT)降低电极内阻 特斯拉4680圆柱电池有望采用[20] - 碳化硅(SiC)功率器件提高耐压水平 2024年吉利银河车型价格下探至20万以内[20] - 高压线束使用铜材导线[20] - 电机散热采用氧化铝/氮化铝陶瓷基板 特斯拉Model 3使用[20] - 扁线电机油冷使用石墨烯改性油液 特斯拉Model 3/Y使用[20] - 热泵系统使用二氧化碳冷媒 大众ID系列首次使用[20] 轻量化材料创新 - 非晶电机定子铁心使用非晶-纳米晶合金 广汽埃安夸克电驱2.0采用[22] - 轻量化底盘采用铝镁合金材料 2013年宝马i3首用[22] - 碳纤维复合材料用于车顶、车门等部件 宝马i3、小米SU7 Ultra等使用[22] - 碳陶刹车片使用碳纤维增强碳化硅基复合材料 2022年特斯拉Model S Plaid首用[22] - 轻量化轮胎采用DVA(高气体阻隔新型热塑性弹性体) 道恩股份导入上汽、北汽[22] - 轮毂使用牌号6061铝合金代替钢材 特斯拉、蔚来、理想已使用[22] - 一体化压铸采用免热处理铝合金材料 2020年特斯拉Model Y首用[22] 舒适环保材料创新 - 声源降噪采用可控流阻吸声材料(无纺布+多孔吸音材料) 2020年比亚迪汉首用[25] - 隔音密封使用聚氨酯发泡、PET发泡、聚丙烯发泡材料[25] - 汽车天窗使用EC薄膜(电致变色材料)智能调光 2022年蔚来EC7首用[25] - 碳纤维座椅骨架提升舒适性 2013年宝马i3首用[25] - 皮革替代材料使用聚氨酯基新型材料(超纤革、水性聚氨酯)[25] - 生物基材料优化内饰环保性 2020年特斯拉Model 3首用[25] 智能化材料创新 - AR-HUD使用COC(环烯烃共聚物)反射镜注塑材料 2023年华为问界M9首用[29] - 车载显示系统使用OLED材料(有机发光二极管) 理想L9、比亚迪仰望U8等使用[29] - 空气悬架使用空气弹簧橡胶替代金属弹簧 特斯拉Model S/X使用[29] - 线控底盘使用PI(聚酰亚胺)漆包线绝缘漆[29] - 抗电磁干扰使用吸波材料(铁氧体、Fe/Co/Ni合金) 2024年特斯拉Model S/3使用[29] 细分行业投资价值 - 材料选择是性能、成本和安全性的平衡 电能材料是整车性能与安全性核心 上车要求高、难度大[33] - 投资筛选逻辑包括市场空间、渗透率预测、竞争格局等维度[35] - 市场空间计算考虑新能源车全渗透市场空间和行业延展倍数[36] - 渗透率分析综合考虑功能提升度、成本下降潜力、技术收敛等因素[36] - 竞争格局评估技术差异性、投入壁垒、客户壁垒等指标[36] 高潜力材料渗透率分析 - 硅碳负极单车价值1250元 性能倍数11.4x 成本倍数10.0x 目前渗透率1% 5年后预计达10%[39] - 复合铜箔集流体单车价值3500元 性能倍数6.5x 成本倍数3.0x 目前渗透率0% 5年后预计达10%[39] - 碳化硅单车价值360元 性能倍数3.0x 成本倍数4.5x 目前渗透率10% 5年后预计达20%[39] - 非晶合金单车价值210元 性能倍数10.0x 成本倍数5.0x 目前渗透率1% 5年后预计达30%[40] - 陶瓷基板单车价值250元 性能倍数8.0x 成本倍数3.0x 目前渗透率5% 5年后预计达20%[40] - 旋压铸造铝合金单车价值400元 性能倍数2.8x 成本倍数1.2x 目前渗透率35% 5年后预计达50%[40] 材料投资机会分析 - 电池材料是大赛道 硅碳负极新能源车市场空间187.5亿元 全行业空间225亿元[44] - 复合铜箔集流体新能源车市场空间525亿元[44] - 非晶合金新能源车市场空间31.5亿元 全行业空间130亿元[45] - 陶瓷基板新能源车市场空间37.5亿元 全行业空间350亿元[45] - 旋压铸造铝合金新能源车市场空间60亿元 全行业空间600亿元[45] - 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创业公司和成熟公司延伸 巨头在部分领域占主导地位[44][45]
【深度】解读半导体投资的下一个黄金十年:设备与材料的行业研究框架
材料汇· 2025-09-05 21:19
点击 最 下方 "在看"和" "并分享,"关注"材料汇 添加 小编微信 ,遇见 志同道合 的你 正文 引言 您是否曾认为, 只要贴上"国产"标签的半导体公司,就注定是未来的赢家? 我们是否沉浸在"国产替代"的宏大叙事里,却忽略了行业内部正在发生的残酷分化?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光刻机之困时,是否有人想过,真正的卡脖子环节可能藏在某个不起眼的陶瓷件或射频电源里? 在摩尔定律逐渐失效的今天,中国半导体的未来,是押注于先进制程的"军备竞赛",还是深耕成熟工艺的"制造扩张"? 究竟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在这场史诗级的较量中活下来,并且活得更好? 答案,远非一句"自主可控"那么简单。 今天,我们穿透迷雾, 深度拆解半导体设备与材料行业的底层逻辑 。这不仅仅是一份行业分析,更是一幅在动荡时代中寻找确定性的"生存地图"。您将看到: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核心: 投资半导体,需要的不是激情,而是深度的认知与冷静的解剖。 以下为正文 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作为国内刚兴起的高技术行业,受政策和技术突破影响较大,设备、材料公司环节,技术壁垒不同,不同的成长性带来Alpha: 为何"攻守兼备"已成为筛选企业的黄金准则; 为何需求分裂成"梦想"与 ...
下一个投资风口?固态电池核心材料解析与标的梳理(附报告下载与解读)
材料汇· 2025-09-05 00:01
核心观点 - 固态电池产业化已进入关键阶段,氧化物路线在中短期内具备确定性,硫化物路线被视为长期终极解决方案 [7][16] - 复合铝箔等新型集流体材料成为解决固态电池核心瓶颈的关键,市场空间巨大 [7][65] - 2027年是固态电池产业化的重要时间节点,国内外主要厂商均已明确量产时间表 [4][16] 技术路线分析 - 氧化物电解质技术成熟度高,已实现半固态电池规模化应用,能量密度达350Wh/kg,兼容现有产线且改造成本较低 [3][9] - 硫化物电解质具有超高离子电导率(超10mS/cm),被誉为终极解决方案,但面临成本高(硫化锂原材料300-500万元/吨)、工艺复杂和界面稳定性三大挑战 [3][9] - 聚合物电解质已商业化但性能有限,主要应用于半固态电池,需加热至60℃工作且电化学窗口窄 [48][52] 市场预测 - 预计2027年氧化物半固态电池需求达45GWh,对应市场规模约54亿元;2030年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需求达143GWh,对应市场规模超2000亿元 [9][14] - 到2030年,固态电池关键材料市场规模预计为:硫化物固态电解质1784亿元、复合铝箔485亿元、氧化物固态电解质99亿元 [14] - 2040年固态电池需求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占比将提升至60% [12] 关键材料创新 - 复合铝箔采用"金属-高分子-金属"三层结构,有效缓解负极膨胀问题(300-400%膨胀率),提升能量密度4.2%,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80亿元 [3][69][81] - 铁基集流体和镀镍铜箔成功解决硫化物腐蚀难题,铁基材料表面天然氧化层能有效抑制硫化反应 [10][83][93] - 新型集流体产业化加速推进,预计2030年铁基集流体和镀镍铜箔市场空间合计将超96亿元 [90][93] 企业进展 - 宁德时代目标2027年实现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能量密度瞄准500Wh/kg,同时推出凝聚态电池技术 [3][97] - 比亚迪计划2027年实现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小批量装车(约1000台),2030年实现规模化量产 [60][101] - 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等国内企业已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能量密度达350-400Wh/kg,并计划2028年推出全固态电池 [54][104] 应用场景拓展 - 消费电子领域将率先落地固态电池应用,因对体积、安全、重量极端敏感,且技术验证周期比汽车短 [68][70] - 低空经济、机器人、储能等多场景需求爆发在即,政策端60亿元专项补贴助推研发 [5][36] - 固态电池在低温性能方面表现突出,宁德时代产品在-40℃极端环境测试中保持零衰减 [27] 政策支持 - 国家层面推出约60亿元专项补贴,支持6家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卫蓝新能源、吉利)的全固态电池研发 [36] - 新国标GB 38031-2025将热扩散测试要求从"着火、爆炸前5分钟报警"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推动安全性要求提升 [19] - 车企、电池厂将量产时间表从2030年提前至2026-2027年,产业推进速度超预期 [36]
第一轮通知 | 500+国际院士、行业大咖,确认出席!30+国家参与!10月20-23日,一带一路国际先进材料大会,宁波启动!
材料汇· 2025-09-05 00:01
点击 最 下方 "在看"和" "并分享,"关注"材料汇 添加 小编微信 ,遇见 志同道合 的你 正文 01 INTRODUCTION 大会概况与亮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 "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全球先进材料领域国际合作,兹定于 2025年10月 20-23日 在中国浙江 宁波 举办 2025一带一路国际先进材料大会(BRCAM 2025 ) 。 本届大会将依托宁波作为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区位与产业优势,在 2024 年南非首届大会成功举办的 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国际化、专业化水平, 汇聚来自 30 余个国家的 500 余位材料科技精英 ,聚焦新材料前 沿突破与产业转化,着力构建跨国协同创新网络 , 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 大会围绕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设置 8 大主题:二维材料与未来器件、绿色复合材料、生物基材料、绿色农 业、生物医用材料、高分子绿色回收、陶瓷材料、能源材料 。 大会将通过学术研讨、产业对接与政策对话, 重点推进国际联合研发项目孵化、共建联合实验室与技术转移 中心、跨境人才交流计划以及国际商团参与的产业孵化合作,最终构建 "产学研政商"五维协同的创新共同 体,实现技术共享与市场共赢 。 同时 ...
半导体下一个黄金赛道:光掩模行业深度解读与国产替代(附投资标的)
材料汇· 2025-09-03 23:52
光掩模行业核心观点 - 光掩模是集成电路制造的关键材料 连接芯片设计与制造 直接决定芯片性能与良率 技术壁垒极高 精度要求达原子级 价值量随制程进步暴涨[2] - 高端芯片掩模成本达750万美元 14nm制程整套掩模成本约750万美元 其中栅极掩模单片达50万美元[16][27] - 日本企业垄断超50%市场份额 EUV掩模基板对华完全禁运 国产替代需求迫切[3][61] - 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达95亿美元 空白掩模市场增速CAGR 9.07%[33][60] 行业技术壁垒 - 资本与技术双密集 新玩家需巨额资金投入和长期工艺积累[12] - 核心难点包括非标数据转换 OPC光学邻近效应校正 对位精度控制 工艺匹配 缺陷检测与修复[15][20][52] - 技术节点从90nm演进至14nm 线宽均匀性从10nm提升至1.5nm 精度要求提升近7倍[16][27] - EUV掩模采用反射式光学系统 基板镀有40-50层Mo/Si膜 制造难度和成本极高[43] 材料与工艺要求 - 基板材料分石英玻璃与苏打玻璃 石英玻璃热膨胀系数低 平整度高 适用于半导体制造 苏打玻璃成本低 适用于中低端领域[12][22][28] - 半导体掩模最小线宽0.5μm CD精度0.02μm 位置精度0.02μm 远高于PCB掩模的10μm和0.50μm[23] - 空白掩模占掩模厂商原材料成本50%-60% 是最大成本项[60] - 工艺涉及清洗 磨抛 镀膜 涂胶 缺陷控制是核心瓶颈[52] 市场竞争格局 - HOYA和信越化学垄断高端ArF及EUV空白掩模市场[61] - 国内厂商现状:i-line/KrF中低端开始替代 ArF高端几乎100%进口 EUV完全禁运[61] - 国产替代需突破材料 设备 产业链协同三大环节[62] 主要应用领域对比 - 半导体领域要求最高 最小线宽0.5μm 套刻层数达数十张[13][23] - 平板显示领域最小线宽1.2μm AMOLED需十数张掩模[9][23] - PCB领域要求最低 最小线宽10μm 套刻层数个位数[9][23] 国内主要企业进展 - 龙图光罩:定位第三方专业掩模厂商 聚焦半导体领域 石英掩模占比超80% 营收CAGR 46.93%[72] - 清溢光电: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掩模制造商 覆盖显示 半导体 PCB等多领域 营收超10亿元[72] - 非上市公司:无锡迪思微(0.13μm) 无锡中微掩模(0.35-0.13μm) 广州新锐光掩模 宁波冠石(规划45-28nm)等正积极突破[75][76][77][78] 市场驱动因素 - 半导体自主可控趋势向上游设备和材料领域蔓延[84] - 下游芯片制造需求与上游材料低国产化率的矛盾是核心驱动力[84] - 技术迭代推动掩模价值量指数级增长[27]
制约固态电池量产的关键瓶颈:等静压设备如何成为固态电池的“必过关卡”?
材料汇· 2025-09-03 23:52
正文 引言 固态电池被誉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终极形态,其巨大的性能与安全潜力吸引着全球车企与电池巨头竞相布局 。 然而,从实验室样品走向规模化量产,一道关键的工艺瓶颈横亘在整个行业面前—— 如何实现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牢固、致密且均匀的"固-固界面"接触 。 传统的辊压与热压技术因压力方向单一,已无法满足这一苛刻要求。此时,一项源自航空航天和高端陶瓷领域的成熟技术—— 等静压 ——走上了舞台中央。 它凭借其独特的均匀施压原理,能像"揉面"一样让电池内部每一处都均匀受力,从而 完美解决界面孔隙难题,成为固态电池量产路上不可或缺的"神兵利器" 。 然而,这项技术本身也正面临产业化的重重挑战: 设备生产效率、自动化集成度以及高昂的成本 ,都制约着它融入高速运转的产线。 本期报告将为您深度解析: 为何等静压设备是破局固态电池量产的关键?国内外玩家进展如何?谁又能在这场百亿设备的竞逐中率先突围? 点击 最 下方 "在看"和" "并分享,"关注"材料汇 添加 小编微信 ,遇见 志同道合 的你 目录 の 东吴证券 | 1 | 等静压设备应用领域广泛,冷/温/热等均有特定适用行业 | | --- | --- | | 2 | 等静压 ...
1000+深度报告下载:半导体材料/显示材料/新材料能源/新材料等
材料汇· 2025-09-02 20:08
报告内容概览 - 知识星球材料汇提供超过1000份行业研究报告 涵盖新材料、半导体、新能源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 [2][3][4] - 内容采用标签化分类管理 包括投资笔记8848条 半导体相关标签4188个 半导体制造工艺标签41882个 [1] - 平台整合产业链全景图分析 重点关注国产替代、技术创新及碳中和等主题方向 [4] 半导体技术发展 - 半导体制造工艺持续迭代 从FinFET架构向GAAFET架构演进 光刻技术从DUV向Hi-NA EUV发展 [11] - 台积电制程路线图显示从N28/N20向N4/N3推进 并规划N2及更先进的14A制程 [11] - 英特尔技术节点包括Intel 7/4/3 并规划Intel 20A/18A及14A制程 三星则推进NS/4和N2制程 [11] - 重点关注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氮化镓)和第四代半导体(氧化镓)技术发展 [1] 新能源与光伏 - 新能源领域覆盖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技术 重点关注硅基负极、复合集流体、隔膜等关键材料 [1] - 光伏技术包括光伏胶膜、光伏玻璃及钙钛矿等新型技术 OBB无主栅技术获得重点关注 [1] - 氢能、风电、燃料电池及储能技术被列为重点研究方向 [1] 先进材料体系 - 新型显示技术涵盖OLED/MiniLED/MicroLED 配套材料包括OCA光学胶、偏光片及光学膜 [3] - 纤维材料体系包含碳纤维、芳纶纤维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复合材料重点包括碳碳复合和碳陶复合材料 [3] - 特种工程塑料如PEEK、LCP、COP/COC获得重点关注 电子陶瓷领域覆盖MLCC、氮化铝等基础材料 [3] 企业生态与投资 - 跟踪全球知名企业动态 包括ASML、台积电、中芯国际等半导体企业 以及比亚迪、特斯拉等新能源企业 [4] - 投资阶段划分为种子轮、天使轮、A/S、B42及Pre-IPO阶段 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风险特征和考察重点 [6] - 早期投资重点关注技术门槛、团队能力和行业前景 成长期投资则侧重客户结构、市占率及财务指标 [6]
揭秘万亿显示面板背后的材料宇宙:1000+种核心材料终极拆解
材料汇· 2025-09-02 20:08
显示面板技术路线与材料体系 - LCD技术基于背光模组和液晶盒两大模块 其中背光模组包含LED芯片(蓝宝石或硅衬底 GaN基多量子阱结构)[4]、导光板(光学级PMMA基板)[6]和光学膜组(PET基反射片/扩散片/增亮膜)[6] 液晶盒采用TFT阵列结构(6Mask工艺 含Mo/AlNd/Cu栅极 SiNx:H绝缘层 a-Si/IGZO/LTPS有源层 ITO像素电极)[10]和无碱玻璃基板(康宁EAGLE XG®)[11] - OLED为自发光技术 材料体系聚焦能级匹配与激子管理 采用LTPS或IGZO背板保障电流稳定[24] 发光单元通过真空蒸镀形成空穴功能层(HAT-CN/MoO₃ HIL NPB/TCTA HTL)[28]、发光层(CBP/mCP主体材料 Ir系列掺杂剂)[28]和电子功能层(TPBi/Bphen ETL LiF/CsF EIL)[28] 封装层需阻隔水氧(刚性封装用玻璃粉 TFE采用ALD-Al₂O₃/PECVD-SiNx无机层)[30] - Micro-LED采用微型化LED芯片 外延衬底包括蓝宝石(Al₂O₃)/硅(Si)/GaN同质衬底[33] 外延层含n-GaN硅掺杂层(浓度1×10¹⁸~5×10¹⁹ cm⁻³)[34]和InGaN/GaN MQW有源层(铟组分15-30%)[35] 巨量转移依赖临时键合胶(PDMS热释放胶)和永久键合材料(Au-Sn共晶胶)[35] - Micro-OLED(硅基OLED)将OLED器件集成于单晶硅CMOS背板 驱动背板采用28-65nm工艺节点[41] 像素阳极使用高反射银/铝或透明ITO[42] 平坦化层通过光敏聚酰亚胺和CMP工艺实现[42] 制造关键耗材 - 光刻工艺耗材包括正胶(酚醛树脂+DNQ光敏剂)、化学放大胶(PHS树脂+锍鎓盐PAG)和负胶(环化聚异戊二烯+双叠氮交联剂)[43] 配套使用2.38% TMAH显影液和MEA/DMSO混合剥离液[43] - 蚀刻工艺涵盖湿法蚀刻(ITO用HCl+HNO₃混合液 Cu/Mo用H₃PO₄+HNO₃混合液)[43]和干法蚀刻(硅基薄膜用CF₄/CHF₃气体 金属用Cl₂/BCl₃气体)[43] CMP抛光液采用SiO₂/CeO₂研磨颗粒+H₂O₂氧化剂[43] - 薄膜沉积依赖高纯溅射靶材(99.999% Cu/Mo/ITO)[43]和PECVD气体(SiH₄/NH₃/PH₃)[43] 蒸发源使用BN/石墨坩埚和因瓦合金FMM[43] - 模块制程采用ACF(环氧树脂基膜+镀金微球)和OCA(UV固化丙烯酸酯)[43] 厂务支持包含超纯水(18.2 MΩ·cm)和工艺冷却水系统[44] 技术发展趋势 - 技术高端化体现为柔性OLED材料(PI基板/TFE材料)需求增长[46] Micro-LED巨量转移/键合材料成为竞争焦点[46] Micro-OLED驱动CMOS背板及高精度蒸镀材料迫切[46] - 应用多元化推动车规级显示材料(耐高温高湿)发展[46] AR/VR带动超高PPI和高亮度微显示材料创新[46] - 供应链本土化从基础化工材料(光刻胶)向核心功能材料(OLED发光材料/FMM/高端光刻胶)深化 国产替代空间巨大[47] 产业投资逻辑 - 投资聚焦高壁垒细分领域国产替代 包括OLED红光/绿光主体材料与氘代材料[50]、精密金属掩膜板(FMM)[50]、Micro-LED巨量转移/键合/修复材料[50]以及量子点色转换彩膜[50] - 技术突破企业将具备强客户粘性和定价权 享受爆发性增长红利[51] 创业方向与策略 - 配套材料与耗材领域涵盖高纯试剂(6N级异丙醇)/CMP抛光液(GaN专用配方)/高性能胶材(耐高温UV胶) 需建立车规级品质管理体系[55] - 设备与服务国产化包括Micro-LED检测修复设备/镀膜设备核心部件(蒸发源坩埚)/材料回收服务 依赖AI算法和定制化开发能力[55] - 核心材料创新聚焦无镉量子点(InP/钙钛矿)/薄膜封装墨水/激光材料 需全球专利布局和产学研合作[55] - 创业需绑定头部面板厂(京东方/华星光电)技术需求[56] 核心团队需兼具学术与产业背景[56] 融资阶段需明确技术独特性和商业落地能力[56] 材料国产化现状 - 玻璃基板(无碱玻璃)国产化率约20% 主要企业包括东旭光电和彩虹股份[58] - 偏光片(PVA/TAC膜)国产化率超60% 以三利谱和杉杉股份为代表[58] - OLED有机材料(HTL/ETL/EML)国产化率低于10% 莱特光电和奥来德从事终端材料开发[58] - 金属掩膜板(FMM)国产化率低于5% 众凌科技和莱德沃参与布局[58] - 量子点材料(InP/ZnS)国产化率低于10% 纳晶科技和扑浪量子为主要企业[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