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Z Potentials|专访零零科技王孟秋,找错了“0”可能永远到不了“1”
Z Potentials·2025-06-18 11:49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 - 公司已成立11年 远高于中国大企业平均寿命7-8年和中小企业不足3年的水平 [1] - 创业初期选择"巨难无比"的技术路线 通过极高难度构建护城河 包括软硬件系统超高集成度 极限功耗控制 算法与工程多维协同 [1] - 坚持研发至上战略 在公司最艰难时期100多人团队中80多人是研发人员 [2][8] - 采用全封闭自主研发体系 将机器人"智能密度"(机载算力/自重)推向极致 在细分领域做到"没有竞争对手" [2][19] 产品与技术理念 - 产品定位为"会飞的相机"而非无人机 "飞"是实现第三人称视角记录的手段而非目的 [7][13] - 第一代产品标语定义为"把你的相机变成摄影师" 通过AI技术实现自动拍摄 [5][6] - 产品技术难点包括:飞行加拍摄的高功耗散热 高速环境下画面解析力 高清视频处理 动力系统稳定性 [26] - 最新产品X1 PROMAX实现8k30帧拍摄 是唯一万元以内达到此性能的飞行器 [24] 市场定位与竞争策略 - 目标用户群体广泛 60%为女性用户 年龄覆盖40-80岁 定位"谁用数码相机谁就可能用我们产品" [24] - 产品分层从普通用户的"飞行相机"到专业创作者的"专业影像级运动飞行相机" [24] - 当前市场规模年出货量几十万台 预计5年内可达年出货量千万台 成为继扫地机器人后第二个千万级家用机器人 [32][33] - 欢迎行业竞争 认为"May the best product wins" 竞争带来的科技平权是好事 [7][37] 技术发展路径 - 产品迭代显示显著技术进步 2016-2024年间每代产品算力提升约5倍 智能化程度持续提高 [17] - 受益于手机芯片发展 是智能手机芯片应用于机器人解决方案的先行者 2016年即实现纯计算机视觉交互 [17][20] - 坚持"技术本源主义" 深入探究技术本质而非追随行业"教义" 如对Transformer架构的审慎思考 [14] - 未来目标是打造"完全理解这个世界的、会飞的小机器" [27] 团队与文化 - 团队规模约360人 分布在北京 杭州 深圳三地 [49] - 核心团队稳定 最核心成员跟随创始人10年或6-7年 共同经历艰难时期 [45] - 企业文化强调"学会与不完美和不确定性共存" 认为这是强大生命力的核心 [50] - 以Patagonia为榜样 欣赏其理想主义与低调持续的努力风格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