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房企债券增信资产失效问题 - 2022-2024年多数民营房企通过债券展期和增信措施避免爆雷 但部分增信资产因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程序缺失已处于"失效"状态 [1][3] - 典型案例显示2亿元应收款增信资产因司法划扣无法回款 20亿元房地产项目股权因存在优先质押导致债券持有人仅为第三顺位受益人 [2][5][6] - 旭辉案例中3.5亿元沈阳地块和3.58亿元重庆项目处置未优先偿债 后者仅200万元用于债券偿还 [7][8] - 融创案例显示青岛地块因冻结质押导致增信资产无法处置 [9] - 龙光控股160亿元增信资产覆盖债券余额70% 但重组面临削债幅度与资产处置的两难困境 [10][11] 增信资产失效的主要原因 - 法律程序缺失:67%案例未完成质押/抵押登记 增信承诺缺乏强制约束力 [16][17] - 资产不洁净:89%增信资产存在优先质押或冻结 典型如二抵三抵情况 [6][12][27] - 处置机制缺陷:房企可关联交易低价处置 或通过"保交楼"名义挪用资金 [18][19] - 信息不对称:展期方案投票期平均仅7-15天 投资人难完成尽调 [6][24] 增信资产类型与权益差异 - 股权质押赋予受托人股东权利 而股权收益权仅保留分红权 [22][23] - 应收账款需设立共管账户 但实际执行率不足40% [16][17] - 土地/项目类资产需完成他项权登记 但登记完成率仅23% [16][25] 行业改进方向 - 需明确增信资产性质并完善登记 目前仅龙光等少数房企完成质押手续 [10][22] - 建立动态监控机制 对处置资金实施闭环管理 [17][25] - 提升债券持有人受偿顺位 目前信用债受偿优先级低于金融机构贷款 [27] - 强化受托人职责 要求对增信资产实施金融机构级风控审核 [25][26]
争议增信资产
经济观察报·2025-06-18 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