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AI工厂战略 - 英伟达CEO黄仁勋提出AI工厂概念,计划在中国台湾和德国建设配备1万颗Blackwell GPU的超级计算机和工业AI云,并在欧洲建设20余个AI工厂[1] - AI工厂与传统数据中心不同,专为AI创造价值而设计,部署英伟达GPU并搭配Omniverse仿真平台[2] - 英伟达通过Omniverse平台切入工业AI领域,与西门子、Ansys等软件厂商合作,应用于汽车仿真、数字工厂规划等场景[3] - 公司战略是通过Omniverse平台吸引软件和制造厂商,带动硬件销售和算力消耗[3][4] 工业AI应用现状 - 工业领域AI渗透率当前仅7%,预计2028年将提升至25%[8] - 小模型已广泛应用于设备故障运维、工艺优化、AI质检等场景,在工业AI支出中占比预计保持60-70%[9][10] - 大模型应用主要集中在流程助手、知识库应用和经营决策分析等场景[9] - 合成生物领域有公司通过自研小模型实现研发效率指数级提升,每年AI技术投入占研发投入10-20%[10] 工业AI技术路线 - 英伟达路线侧重仿真和数字孪生,提供虚拟平台而非直接AI应用[5] - 其他厂商聚焦大模型和小模型应用,解决工厂现场实际问题[5][6] - 大模型有望用于串接小模型和跨系统整合,多模态结合是发展方向[11] - 工业场景碎片化特点导致技术路线多样化,不存在单一解决方案[5][6] 工业AI算力需求 - 国内企业倾向自建私有云数据中心,主要考虑数据安全因素[13] - DeepSeek一体机受工业企业青睐,今年国内销售额预计达千亿量级[14] - 小模型算力需求多元,从CPU到GPU不等,大型企业训练大模型需要高端显卡[15] - 工业对算力需求大规模增长还需2-3年,当前算力并非主要瓶颈[15] 行业发展趋势 - 制造业企业数字化预算减少,AI预算单独列出趋势明显[8] - 数字孪生平台在工厂建设前预训练可缩短投产时间,但目前国内缺乏对标产品[5] - 工业AI发展面临数据缺乏、场景碎片化和部分企业数字化未完成等挑战[15] - 边缘算力需求将随小参数模型应用增加而提升[15]
AI在工业铺开应用,英伟达的“AI工厂”并非唯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