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当南向资金开始掌握港股“定价权”
远川投资评论·2025-06-20 10:43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科技指数在4月7日单日大跌17 16%后,短短两个多月收复失地并上涨20%以上,与恒生国企指数一同进入技术性牛市[2] - 南向资金成交额占比从2021年的不足15%提升至27 5%,持股市值占相关标的自由流通市值比例从2019年底的不足8%升至23 6%[5] - 截至6月13日,南向资金年内累计净买入规模达6300多亿元,为历史同期最高[6] 南向资金结构 - 险资年内累计16次举牌上市公司,其中13次集中在港股银行、公用事业、能源、物流等红利资产[11][12] - 公募基金一季度重仓港股数量达364只,合计重仓市值4454 19亿元,较去年末增长38 8%,腾讯控股成为第一大重仓股[27] 险资配置逻辑 - 2024年险资运用余额33 26万亿元,同比增长15 08%,但非标资产占比从2017年末的40 2%降至28 7%[13][15] - 国有六大行H股平均动态股息率5 51%,较A股高0 94%,且持有满12个月可免征企业所得税[16][19] - 恒生红利ETF在2022-2024年收益率达9 22%,显著跑赢恒生指数(-14 27%)和恒生科技指数(-21 21%)[23] 新经济驱动因素 - 互联网巨头加速AI投入:字节计划2025年资本开支1600亿元,阿里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基础设施[31] - 腾讯一季度营收1800 2亿元(同比+13%),毛利1004 9亿元(同比+20%),经营利润(Non-IFRS)693 2亿元(同比+18%)[32] - 港股消费ETF年内涨18 36%,恒生医药ETF一度涨超60%,显著跑赢A股同类指数[34] 市场结构特征 - 港股前30%个股贡献97%市值和97%成交额,集中度显著高于A股(前30%贡献61%成交额)和美国市场(前30%贡献95%成交额)[35][36] - 恒生指数前十大重仓股覆盖互联网(阿里、美团)、金融(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新消费(小米),市值覆盖率68 2%[42] - 华夏恒生ETF和沪港通恒生ETF年内涨幅分别达18 11%和18 95%,接近恒生科技指数(17 27%)表现[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