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内容概述 - 核心观点:以金融视角系统解读乡村振兴与乡村金融的内涵、挑战及实践路径,提出构建生态体系的方法论[2][6] - 研究框架:从公共风险逻辑出发,分析乡村经济主体特征、金融需求差异及全球普遍性挑战[2][7] - 实践创新:结合美日德荷等国经验,探讨支付+服务、普惠保险、乡村创投等创新模式[8] 目录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 重新认识乡村及其发展 - 乡村振兴本质:超越传统农村概念,强调县域载体作用与全球共性挑战[7] - 经济主体特征:分析新型经营主体(非纯农民)的金融需求分层[7] 第二部分 乡村金融生态体系 - 支付+服务:中国"村村通"覆盖率超96%,但激活使用率不足50%,需升级毛细血管网络[8] - 普惠保险:乡村家庭医疗支出占比超40%,保险渗透率不足15%,科技可提升规模效应[8] - 创投模式:提出社区型风投概念,小额信贷机构非信贷业务占比可达35%[8] - 资本市场:县域企业债券发行量年增12%,但ABS产品规模仅占全国2%[8] 第三部分 运营方法论 - 最后一公里:数字渠道覆盖率达78%,但物理网点服务满意度仍高出23个百分点[9] - 利率定价:生产性小额贷款平均利率9.8%,现金贷替代品利率达18%-24%[9] - 规模效应:聚合供应模式使乡村银行运营成本下降30%[9] - 双重目标金融:非盈利机构服务覆盖率比商业银行高42%[9] 作者背景 - 贝多广:主导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著有《超越普惠金融》,获孙冶方经济学奖[3][4] - 曾恋云:专注微弱经济体金融能力建设,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5] 行业权威评价 - 央行原行长易纲认可其"金融+社会公平"双重价值主张,强调需创新模式应对区域失衡[6]
好书推荐·赠书|《读懂乡村振兴与乡村金融》
清华金融评论·2025-06-20 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