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全国首批民营股权投资机构科技创新债券成功发行,君联资本等5家机构合计发行规模达13.5亿元,标志着创投机构探索新的募资路径 [5][6][12] - 政策推动是创投机构发债的关键因素,央行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并创设风险分担工具,降低民营机构发债门槛 [6][14][17] - 首批科创债在风险分担机制上实现创新,采用"央地协同、风险共担"双重增信模式或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增信 [9][10][11] 政策背景 - 2024年3月央行行长潘功胜提出创新债券市场"科技板",支持头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发行长期限科技创新债券 [6][14] - 2024年5月央行与证监会联合公告明确股权投资机构可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并创设风险分担工具提供增信支持 [17] - 政策沿革:2017年试点"双创债",2021年升级为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试点,2022年5月正式推出科创债 [14] 首批发行案例 - 君联资本:发行规模3亿元,期限5年,票面利率2.05%,采用中债信用增进全额担保+中关村科技担保反担保模式 [8][9] - 中科创星:发行规模4亿元,期限5+5年,票面利率2.10%,由中债信用增进与西安投融资担保联合增信 [10] - 东方富海:发行规模4亿元,期限10年,票面利率1.85%,中债信用增进与深圳高新投融资担保合作增信 [10] - 毅达资本:发行规模1.5亿元,期限3+2年,票面利率2.33%,采用风险分担工具+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增信 [11] - 金雨茂物:发行规模1亿元,期限3+2年,票面利率2.69%,资金投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 [11] 行业影响 - 民营创投机构长期受限于轻资产运营模式与评级障碍,新政通过风险分担机制破解融资难题 [9][16] - 头部机构如启明创投已着手注册或计划发行科创债,但当前参与主体仍以头部玩家为主 [17] - 对比国资机构(如上海国投、中国诚通控股),民营机构发债规模占比仍较低,反映市场结构性差异 [15][16] 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在管科创基金出资、投资科创企业或置换相关股权投资,聚焦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8][11]
13.5亿,首批民营创投“科创债”来了
投中网·2025-06-22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