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资本等公司增资可控核聚变项目 - 中油资本、中国石油集团、中石油股份共同等比例增资昆仑资本32.75亿元,用于投资可控核聚变项目,其中中油资本出资6.55亿元,中国石油集团出资16.705亿元,中油股份出资9.495亿元 [1] 可控核聚变融资事件爆发 - 2023年1月,翌曦科技获近亿元天使轮投资 [2] - 2023年6月,昆仑资本出资29亿元取得聚变新能20%股份,聚变新能股东包括合肥科学岛控股等安徽国资背景公司(合计持股75%)及蔚来控股子公司蔚聚科技(持股5%) [2] - 2023年7月,瀚海聚能获5000万元天使轮投资 [3] - 2023年11月,星能玄光获1亿元天使轮投资 [3] - 2023年12月,曦融兆波获数千万元天使轮投资 [3] 可控核聚变的优势 - 提供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能量密度高:1t氘氚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相当于5.7t裂变燃料或700万t原油燃烧释放的能量 [4] - 环境友好:主要产生惰性氦,无核废物、有毒气体 [4] - 经济性明显:能量效率远高于核裂变 [4] - 原料充足易得:氘可从海水中提取,氚可通过中子与锂反应生成 [4] 国家政策与战略 - 1983年我国提出"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核能战略 [4] - 2023年底明确"可控核聚变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关键方向" [4] 可控核聚变技术条件 - 温度需维持在1亿℃以上(太阳核心温度的近10倍) [9] - 等离子体约束区需一定密度 [9] - 需足够长的能量约束时间 [9] 技术路径与材料 - 主流技术路径:磁约束(托卡马克装置)、惯性约束(NIF装置)、磁惯性约束(直线型装置),其中磁约束商业化前景最显著 [6] - 磁体超导材料:分为低温超导(需液氦冷却)和高温超导(液氮冷却,成本更低),参与企业包括永鼎股份、上海超导、精达股份、西部超导等 [10] - 第一壁和包层屏蔽块:使用钨铜合金材料,参与企业包括安泰科技、斯瑞新材、合锻智能、国光电器、海陆重工等 [10] - 偏滤器:铜及铜合金应用最多,主要企业有安泰科技、斯瑞新材等 [10] 国内可控核聚变项目进展 - EAST装置:2024年1月实现1亿℃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1066秒 [8] - BEST装置:2024年5月启动总装,预计2027年建成,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8] - 中国环流三号(HL-3):2024年5月实现百万安倍亿度的H模,此前实现离子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亿度"突破 [11] 民营与国家队进展 - 新奥集团:2024年1月"玄龙-50U"装置实现首次等离子体放电,4月实现高温高密度百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计划投资60亿建造下一代装置"和龙-2" [13] - 星环聚能:SUNIST-2装置环向磁场指标2023年达到球形托卡马克领域世界领先水平 [13] - 能量奇点:2024年建成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刷新通流实验磁场强度世界纪录 [13] - 国家队:2024年底中核集团牵头成立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筹)揭牌 [13] 上下游产业链参与企业 - 超导带材加工:西部超导(为ITER提供NbTi材料)、联创光电(布局高温超导磁体) [15] - 偏滤器、第一壁:国光电气(供应ITER偏滤器模块)、合锻智能(制造聚变堆真空室构件) [15] - 真空室及其他:上海电气(覆盖超导磁体、真空室等全产业链)、融发核电(参与ITER关键部件制造) [15] - 冷却系统:航天晨光(开发核聚变低温制冷设备)、高澜股份(参与EAST项目液冷系统) [15] - 耐高温材料:应流股份(供应耐高温特种合金)、海陆重工(参与中核集团关键部件研发) [15] - 电源系统:王子新材(超级电容技术突出)、弘讯电子(为ITER提供磁体电源控制系统) [15] - 电力系统:保变电气(提供主变压器)、东方电气(承担ITER高压变电站建设) [15] - 其他设备:雪人股份(研发氦气螺杆压缩机)、久感电气(提供高温高辐射环境电缆) [15]
30亿大动作!中石油,引爆资本市场!
DT新材料·2025-06-23 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