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场开始被抛弃了

上海商业市场现状 - 上海拥有400多家购物中心,平均每8万人拥有一家大型购物中心,密度远超东京的20万人/家 [3] - 上海人均商业面积仅次于迪拜,是东京的3倍 [3] - 2025年上海预计新开60个商业项目,总规模超300万平米,闵行区以12家新开商业体量居首 [3] - 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负,显示消费增长与商业供给扩张不匹配 [4] 商业过剩与淘汰现象 - 上海核心商圈出现百货商场集中关闭案例,包括太平洋百货、梅陇镇广场、伊势丹等 [5] - 闵行爱琴海购物中心室外商铺空置率达90%,30平米商铺月租金仅1600元+500元物业费 [6][9] - 青浦东渡蛙城开业不足一年即陷入萧条,从主题乐园沦为电影取景地 [11] - 七浦路批发市场商铺租金从峰值7万/月跌至500元/月,部分商铺仅需缴纳7800元/年物业费即可免租使用 [15][18][19] 商业项目分化与转型 - 七浦路部分商场通过高端化转型成功,如新七浦、圣和圣商场,商品单价达400-900元 [17] - 恒基旭辉天地因缺乏持续运营内容,沦为打卡地而非消费地,内街商铺关闭率近50% [10][11] - 华润万象城与爱琴海购物中心同区域竞争,前者以50万方体量胜出 [10] 房企商业资产处置动态 - 万达2017-2025年累计出售近90座万达广场,自持数量从500+降至300+座,接盘方以险资为主 [21][22][23] - 万科2024年以23.84亿元七折出售上海七宝万科广场50%股权,20亿元转让南翔印象城48%股权 [24] - 远洋集团40亿元出售北京颐堤港二期64.79%股权,亏损17.63亿元 [26] - 华润万象生活考虑出售南翔五彩城等低效资产,聚焦万象城核心产品线 [27] 行业趋势与典型案例 - 商业地产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供求关系逆转导致两极分化 [28] - 新兴商业项目如中海环宇城MAX、西岸梦中心保持高人气,显示运营能力成为关键 [29] - 行业整体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房企通过出售资产降低负债率并聚焦核心业务 [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