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快评丨上市公司“群蹭”泡泡玛特,市值管理不能靠打擦边球

资本市场"蹭热点"现象分析 - 王府井作为百货业龙头特意强调旗下四家门店开设泡泡玛特店铺并设置自助售卖机,但对其全年整体营收影响微乎其微[1] - 元隆雅图、万达电影、德必集团等公司均发布过与泡泡玛特相关的公告,但大多仅表明业务关联性,缺乏具体财务数据支撑[1][2] - 上市公司"蹭热点"套路如出一辙,通过互动易平台、公众号或机构调研等渠道,以模棱两可的表述与市场热点建立联系[2] "蹭热点"背后的动机与影响 - 现象反映上市公司对短期股价表现的过度关注,A股市场中市场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3] - 这种做法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股价往往应声上涨,市值管理目标似乎轻松达成[3] - 通宇通讯曾因炒作CPO技术概念却隐瞒子公司转让事实,并恰逢实控人抛售1.5亿元减持计划,遭深交所质疑[3] - 泡泡玛特近日股价遭遇重挫,6月17日市值蒸发逾200亿港元,跌幅超6%[4] "蹭热点"行为的危害 - 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广大中小投资者,容易被各种概念吸引而在高位接盘[4] - 扭曲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真正踏实经营的企业可能被冷落,资源配置效率降低[4] - 频繁"蹭热点"容易引起监管关注,雅本化学曾因夸大新冠药合作被证监会处罚[4] - 损害公司在机构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专业投资者更看重企业的长期价值创造能力[4] 改善建议 - 监管层面需完善信息披露规则体系,明确热点业务的披露阈值,要求披露具体营收占比等关键指标[5] - 上市公司需树立正确市值管理理念,详细披露业务性质、规模体量及与核心业务的协同关系[5] - 投资者应基于价值投资理念,理性分析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和业务实质[5] - 资本市场最终会回归价值本源,专注主业、踏实经营的企业将获得市场认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