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竞争演变 - 十年前商业竞争核心是价格战,"价格屠夫"被视为企业优势,如今低价策略被指责为内卷元凶 [3] - 当前低价争议聚焦于工厂利润压缩、商家经营困难及消费者质量担忧,形成逻辑闭环 [4][5] - 消费升级叙事忽视关键问题:商品价格上涨对应的附加值提升来源 [6] 低价形成机制 - 标准化生产必然导致低价,规模效应摊薄成本是制造业普遍规律(如电视价格从5000元降至1500元) [7][10] - 马斯克提出"白痴指数"概念,揭示生产环节成本优化空间(例:零部件总成本1000美元中原材料仅占100美元) [8][9] - 低价出现条件:市场规模增长(如空气净化器均价降34%产量增53%)与市场格局分散 [12][13] 市场格局与价格竞争 - 分散市场阶段价格战频繁(如2015年空调市场混战),寡头格局形成后价格趋于稳定 [16][17] - 指责低价内卷的企业多处于增长停滞市场或面临行业出清压力 [19][20] - 合理价格由市场竞争塑造,非政策或企业主观守护(食用油等管制商品除外) [11] 附加值创造路径 - 原材料与生产环节的附加值易被规模摊薄,需在技术、设计等环节创造新价值(如英伟达芯片设计、泡泡玛特IP) [28][30] - 高价值商品共性:压缩原料与生产附加值占比,强化人的知识技能(如芯片设计、品牌营销) [35][36] - 工业设备制造商(如应用材料、泛林)掌握生产制造附加值源头 [32] 消费升级本质 - 真正消费升级是扩大产品普及度(如咖啡机从2000元降至500元覆盖新用户),非单纯价格提升 [25] - 消费市场新特征:实用属性品类触顶,非实用细分需求增长(如潮玩挑战工业化定价框架) [40] - 社会进步体现为人的智慧获得高于原材料生产的定价(如厨师技能变现、Hinton论文价值) [41][43] 劳动生产率变革 - 福特T型车通过电力与流水线将装配时间从700小时压缩至12.5小时,推动汽车价格从4500美元降至200美元 [38] - 工业化建设期形成以实用性衡量商品价值的观念,忽视设计、技能等无形价值 [39] - 现代经济需转向服务业与高附加值产业,直接生产人员占比下降是社会进步标志 [44][45]
内卷的解药不是涨价
36氪·2025-06-24 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