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芯”火“辽”原已成势丨证券时报、辽宁日报联合调研报道
证券时报·2025-06-25 07:50

核心观点 - 辽宁沈阳从传统工业基地转型为半导体设备产业高地,形成覆盖薄膜沉积、涂胶显影、真空机械手等全产业链的"半导体设备森林",成为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的"第三极"[1][12][19] - 半导体设备产业集群已孵化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芯源微、神工股份、拓荆科技、富创精密、连城数控),2025年辽宁省84家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过半[12][16] - 成功要素包括:工业基础(40/41工业门类)、科研基因(114所高校+中科院系资源)、政策金融支持(国家科技专项+大基金6400亿+科创板)的三重驱动[16][17][21][22][26] - 营商环境质变体现为政府"店小二"式服务(如拓荆科技项目落地问题协调)和全周期上市护航机制(2024年解决企业难题超10项)[28][29] 产业转型路径 历史积淀 - 沈阳铁西区曾为新中国工业核心区,现浑南区形成半导体产业带,2010年获批国家集成电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14][17] - 工业门类齐全(40/41大类),精密制造基础支撑半导体设备零部件生产[16] 技术突破 - 拓荆科技: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达国际先进水平[16] - 芯源微:国内唯一中高端涂胶显影设备供应商,与光刻机联机运行[16] - 富创精密:全球少数能量产7纳米工艺精密零部件制造商[16] - 中科仪:国内唯一批量应用集成电路的干式真空泵企业[17] 产业集群 - 形成"6+N"体系(6家龙头+57家配套企业),2024年浑南"北方芯谷"推进"一主两翼"空间布局[16][17] - 中科院沈阳分院孵化多家企业:新松半导体(机器人系)、富创精密(沈阳先进制造)、芯源微(自动化所背景)[18] 资本助力机制 政策支持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完成"0到1"技术突破(如拓荆科技等承担专项研发)[21][26] - 国家大基金三期累计注资6400亿元,和研科技B+轮获大基金二期投资[22] 科创板效应 - 2019-2022年芯源微、拓荆科技、富创精密相继上市,芯源微上市后利润增长8倍[22][26] - 股权激励成效显著(芯源微工程师激励收入达年薪2倍)[26] 地方金融配套 - 沈阳建立"上市快速响应机制",2025年储备470家后备企业(350家为科技型)[29] - 2024年"创投辽宁"平台发布融资需求300亿元,促成20余家企业获投5.7亿元[32] 发展挑战 创投生态 - 本土创投力量薄弱,存在"地域认知差"风险,2025年拟通过发展大会引入深圳等外部资本[32][33] 产业链短板 - 需补强集成电路设计、芯片产线等环节,推进EDA底座研发、天科合达基地等项目[33] 区域拓展 - 计划复制半导体成功经验至其他产业,目标打造更多全国"新一极"[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