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州被网暴案宣判:预防和追责同样重要
经济观察报·2025-06-26 14:28
网络暴力治理与未成年人保护 - 刘学州案判决认定两名网络大V构成名誉侵权 需赔偿5 7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及维权支出 涉案视频播放 转发 点赞量较高直接推动舆论恶化[2] - 判决首次明确网络暴力"集聚效应"法律适用 单条评论虽力量有限但海量恶意言论形成毁灭性后果 对潜在网暴参与者具有震慑力[3] - 2023年调查显示超半数未成年人身边发生过网暴 近三成遭遇网暴后出现情绪低落或抑郁 未成年人网络社交圈与现实重叠导致负面影响持续时间更长[4]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体系 - 《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构建未成年人特别保护框架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保障名誉权 隐私权等合法权益[4] - 2023年两高一部网暴治理意见第8条规定针对未成年人的网暴行为依法从重处罚 第9条明确侵犯人格权行为需承担民事责任[4] 预防性治理措施 - 当前司法实践中多数网暴受害者因维权成本高放弃追责 事后治理模式不符合未成年人最大利益[5] - 需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心理引导及隐私保护等预防措施 平台应提供"一键保护"功能降低未成年人受侵害风险[1][5] 案件社会意义 - 刘学州案体现未成年人心理脆弱性 同样言论对成年人可接受 但对经历拐卖 霸凌等创伤的未成年人构成人格侮辱[4] - 未成年人易成为网暴受害者且易实施非理性网暴行为 需通过早期教育区分合理批评与恶意攻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