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发展历程 - 泡泡玛特2012年获得麦刚200万元天使投资,当时估值1000万元[3][6] - 2015年推出Molly IP成为关键转折点,验证了盲盒模式的市场接受度[8][29] - 2024年底中国大陆门店达401家,机器人商店超2300台,2025年6月全球门店超500家覆盖30多国[10] - 2025年股价累计上涨191%,市值突破3600亿港元超越格力、伊利等传统企业[3] 创始人特质 - 王宁25岁创业时展现出异于同龄人的沉稳和老派作风,注重产品设计和店铺升级[19] - 保持巡店习惯和"尊重时间、尊重经营"的理念,生活方式未因财富变化而改变[24] - 具备团结资源的能力,高管团队多由不同时期的同学组成[24] - 被投资人评价为"马拉松型选手",兼具潮流审美与踏实作风[19][21] 商业模式演进 - 核心定位为"有很强零售基因的IP公司",产品形式从盲盒扩展到毛绒玩具、乐园、饰品等[11][16] - LABUBU等IP推动全球扩张,欧美门店出现排队数小时抢购现象[3][10] - 国际化战略成效显著,海外业务成为重要业绩亮点[31][34] - 选择港交所上市为国际化布局铺路,便于吸引国际人才和资本运作[34] 投资逻辑 - 麦刚投资决策基于对创始人特质的认可而非单纯商业模式分析[37] - 早期通过PPT设计风格和产品热情判断团队潜力[18][19] - 坚持长期持有策略,上市时明确2000亿元市值以下不退出[4][36] - 将公司目标定为1000亿美元市值,认为行业天花板和核心竞争力支持该预期[13] 关键里程碑 - 2012年8月10日完成首笔200万元融资[6] - 2015年春节确定Molly IP方向成为"灵光一现的时刻"[29] - 疫情期间加速国际化布局形成转折点[31] - 2025年LABUBU IP推动市值突破3600亿港元[3]
我为什么在2012年,投资泡泡玛特王宁200万?- 对话麦刚
首席商业评论·2025-06-26 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