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形机器人,从“手搓”走向量产

人形机器人行业规模化生产趋势 - 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手工制造转向工厂规模化生产,智平方规划自建产线以实现2028年万台应用目标,另一家工业机器人厂商计划建设三个工厂[1] - 智元机器人年初下线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优必选工业版Walker S1在柳州工厂下线,智平方推动AlphaBot 2进入汽车工厂验证并规划2033年百万台产量[2] - 供应链厂商领益智造宣布"All In"具身智能,切入核心零部件研发、硬件服务及场景开发,目标成为全球前三的硬件制造商[1][3] 供应链厂商动态与行业合作 - 领益智造新增5000万元募资投入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及整机代工项目,子公司与智元机器人合资成立新公司[3] - 领益智造已建成滚柱丝杆、空心杯电机等20条手工组装线,灵巧手产线量产,客户包括越疆、智元及海外厂商,计划今年搭建5大训练场景和数百条自动化产线[3] - 供应链合作意愿提升,初期因量少厂商不愿合作,现随规模化计划推进态度转变[2][3] 行业制造格局与成本优势 - 人形机器人供应链40%-50%与新能源汽车重合,30%-40%基于3C消费电子,国内凭借供应链优势成本低于海外[4] - 国内厂商量产计划推动价格优势,内需市场"以量制价"叠加成熟低价替代部件,价格显著低于海外[4] - 领益智造董事长指出机器人与消费电子均需精密制造体系,年产30万以上可规模化,公司采取多客户策略[3] 标准化与降本挑战 - 零部件非标导致供应链内耗严重,定制需求多且未上量,供应商面临定价高或亏损困境[6][7] - 领益智造尝试拉通上下游推动标品化,通过联合开发降低定制成本,引入消费电子标准至机器人行业[7] - 整机组装工艺复杂制约降本,软硬件定规难度大(如特斯拉若延迟定规则影响量产进度),年产超1000台需解决硬件算法匹配问题[8] 材料创新与未来应用 - 领益智造开发碳纤维、注塑等3C材料用于机器人减重,新型材料配套成为市场机会[8] - 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或应用于关节无刷电机,单台机器人需40个无刷电机,其高功率密度适配高效轻便需求[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