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内卷的解药不是涨价
首席商业评论·2025-06-29 12:23

核心观点 - 低价竞争是制造业发展的自然结果,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改进实现成本下降,而非单纯压榨供应链 [7][8] - 消费升级的本质是让更多人低价获得基础商品,而非单纯提高现有商品价格 [21] - 高附加值商品的核心在于人的知识与技能创造的价值,而非原材料或生产环节 [22][23][24] - 社会财富增长的关键是提升劳动生产率,而非维持价格底线 [28][30] 低价竞争的逻辑 - 低价源于市场规模扩大和生产标准化,如55寸电视价格从5000元降至1500元因面板尺寸扩大 [7][8] - 空气净化器均价下降34%但产量增长53%,反映刚需普及带动规模效应 [10] - 分散市场格局下低价是常见竞争手段,如小龙虾养殖规模增长4倍导致价格下滑 [12] - 市场集中后价格战停止,如空调行业从混战到寡头格局形成稳定价格 [14][15] 附加值的来源 - 单纯涨价无法形成良性循环,需通过技术、设计等创造新附加值 [19][20] - 英伟达芯片、迪士尼IP、泡泡玛特潮玩的溢价来自人的创意而非生产 [22][23] - 工业设备研发(如应用材料)和生产技术(如库卡机器人)是制造附加值的关键 [25] - 福特T型车通过流水线将装配时间从700小时压缩至12.5小时,推动汽车价格从4500美元降至200美元 [28] 消费升级的误区 - 真正的消费升级是让未使用者低价获得商品(如咖啡机从2000元降至500元),而非替换高价版本 [21] - 工业化时代价值观过度强调实用性,忽视设计、技能等非实物价值 [29] - 细分市场需求增长反映社会对非实用属性(如审美、品牌)的认可 [30] - 奈飞文化取代传统管理方式,体现人的智慧价值超越标准化考评 [31] 行业格局演变 - 企业家对低价的抱怨多出现在增长停滞或市场出清阶段 [17] - 美的从价格战到六点下班,反映行业集中度提升后竞争逻辑变化 [15][16] - 先发国家优势源于高附加值产业+制度设计,如美国研发与东亚制造的分工 [36] - 劳动力生产率提升(如福特流水线)是摆脱内卷的根本路径 [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