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变革 - 公司合伙人名单从26人精简至17人,创上市以来最低纪录,彭蕾、张勇、戴珊等9位元老集体退出,正式告别"创始人俱乐部"模式 [1][4][7] - 合伙人制度最初于2010年设立,旨在确保创业团队对公司的控制权和长期影响力,而非外部股东或管理层 [2][3] - 此次调整后,合伙人团队年轻化趋势明显加速,由一线业务高管主导决策权 [5][17] 退出合伙人背景 - 退出的9位合伙人包括彭蕾(蚂蚁集团创始人)、张勇(前集团CEO)、戴珊(前淘天集团CEO)、俞永福(前本地生活CEO)等,共同特点是已退居二线或不再担任核心业务负责人 [8][9] - 张勇曾带领公司应对双11购物节等重大挑战,戴珊推动国内电商市场增长,俞永福在大文娱板块有重要贡献 [10][12][13] - 合伙人数量从最多时的38人降至17人,减少21人,2022年蚂蚁集团管理层退出时也有9名合伙人离开 [15][16] 现任合伙人结构 - 现任17位合伙人更年轻化、聚焦业务一线,39岁的蒋凡是最年轻成员,担任电商事业群首席执行官 [17][18] - 技术骨干比例显著提升,云智能集团相关成员占比近四分之一,反映公司"All in AI"战略重心 [24][25] - 蔡崇信、吴泳铭等核心管理层占据主导,马云虽卸任管理职务但仍保留"永久合伙人"身份及战略决策话语权 [24][26][27] 蒋凡的职位变动与职责 - 蒋凡2019年首次进入合伙人名单,2020年因故被取消身份,2023年重新进入,现为最年轻合伙人委员会成员 [29][31][33] - 其负责的业务范围扩大至淘宝、天猫、阿里国际、1688、闲鱼、饿了么、飞猪等核心电商板块 [34][35] - 此前在海外业务表现突出,带领阿里国际成为增速最快板块 [33] 股东结构变化影响 - 大股东软银持续减持并计划全面退出,导致支持"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合伙人制度前提条件逐渐弱化 [20][21][22]
阿里进入“后合伙人时代”